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聲音圖書館 藏聲角度

進修生活雜誌<興趣小組>

聲音圖書館 藏聲角度

文/余婉蘭
圖/余婉蘭、被訪者提供

聲音經驗是一種若隱若現的身體經驗。它有即生即逝的特性,你隨時擁有它,偶爾你遺忘,又隨時失去它。你不習慣將這種經驗宣之於口,它只保留在聽覺之中,流落在耳朵附近。缺乏聲音的詞彙,文字似乎無法細緻紀錄,只有當你返回那聲音場景,才勾動一種淺淺而熟悉的感覺。這一種若隱若現,由來於疲弱、輕視,沒有再多的了。民間藝術團體「聲音掏腰包」(SOUNDPOCKET)的成立,做的是重新振作這種經驗,顯現這種本應與視覺或觸覺有相若強度的聆聽經驗。當聆聽一回來,世界就會以另外一種模式呈現。時常想像,失明人士所構築的聲音世界,豐富、層層疊疊、事物都有菱有角,即使沒有視覺安撫你,卻毫不遜色。我們的聲音經驗,需要一個開發過程。 


一年多前成立的「聲音圖書館」「聲音掏腰包」的分嶺項目,圖書館在第一階段發佈了由18位採聲人共同搜集的120多段聲音,搜集到的聲音廣泛而地道,出乎預期的逗趣,如國民教育會場持反對意見的叫聲、藝術館關閉一刻的聲音、黃金商場對出炒粟子聲、驚蟄時小坑村的昆蟲聲、在北角某燒鵝店的斬叉燒聲等。由於每一段聲音都有一個獨特的場域,與採聲人的經驗相關,所以,我們在圖書館晃蕩尋聲,翻閱不止是物理性質的聲音,而是他人獨特的聲音故事。編輯暨研究員羅玉梅(阿梅)說:「英國有一種聲音圖書館叫British Library,他們的分類依據音樂的種類,如爵士樂、藍調或搖滾,非常正統;也有些聲音圖書館製作聲音罐頭,方便拍片的人找聲。我們聲音圖書館不是這些類型,我們希望公眾多留意聆聽環境和聆聽文化,並以聲音概括香港人的故事。」

項目經理蘇瑋琳(Solam)說,願意捐聲的人,都要先填寫一份紀錄,寫上採聲地點、時間及目的等,這反映到聲音在不同空間呈現所給予採聲人的意義。她記起曾經有一位採聲人,寄來一段吹色士風的聲音,她覺得聲音有一點不同,發現原來因為他在行人隧道錄的。不同的地點,樂器的音色都有一點分別。

從聲音裡掏出_ _
「聲音掏腰包」創辦人楊陽在《訪外》的訪問中談到:「聲音就像口袋一樣,你放什麼進去,它的形狀就會隨之改變。我喜歡那種彈性。」所以在圖書館裡,你並不會一板一眼翻來水聲就是水聲,狗吠聲就是狗吠聲。如口袋般任意改變形狀的特性,也體現在圖書館的分類上,阿梅說:「我們不希望將聲音框死在某一特定形態,限制別人對聲音的想像力,所以我們以廣闊的想像空間為考慮,例如在公路旁分類,你會想像,究竟在公路旁除了車聲,有沒有狗吠呢?又有沒有人吵架呢?在同一場境再引申更多的想像。

鄺永嘉(阿嘉)負責網站文字書寫的工作,他說:「我們大可以將昆蟲叫聲都放入『蟲聲』類別,但這太沉悶了,我們不希望文字變成限制。後來我們想,不如從漫畫『草食男的桃花期』借來『桃花期,因為昆蟲發出聲音是為了求偶,桃花期意指動物的戀愛期。」在圖書館的分門別類裡,你意想不到聲音的各種面目,空寂、粗糙、溫度、斷掉、盡頭與悲傷。

聲音消失了? 還是聽覺消失了?
策略外展主任李慧美(慧美)主修中樂敲擊,她一向着重聲音的音色、線條、和諧的美感等,加入「聲音掏腰包」後,她倒希望從整個交化或生活連結這角度,去看聲音另外一種意義。她有感社會的改變對聆聽經驗帶來了改變,「巴士裡的密封環境,令你無法聽見街外的聲音,廣告啊圖象,視覺花紅花綠排山倒海地向你湧來,任意地導嚮我們。我記得從前在山頂可以聽到維多利亞港的船聲,現在高樓大廈都把聲音擋住。香港的城市化發展,令到我們聽不見聲音。」她認為,聲音在城市裡被「滅聲」,令人們即使張開耳朵,仍然聽不見聲音。

香港的生活本來就太單一,忽視細味,不止聽覺,就連味覺及觸覺都忽視,只剩下眼花撩亂的視覺。阿嘉說:「大家都喜歡塞住耳朵,為什麼不張開耳朵,或者可以偷聽一下地鐵站裡的人都在聊什麼。聲音文化在於你對世界的好奇,它與其他藝術形式都非常相似,都盛載了社會意義和故事。」阿梅想起之前聲音圖書館公開放映的一套新加坡紀錄片《Singapore Gaga》,這套紀錄片正正以聲音反映新加坡獨特的歷史文化,「導演在新加坡到處錄下別人唱的歌,例如有移民海南老伯唱帶海南音的歌曲,也有人在賣唱帶福建口音的一蚊歌,這反映新加坡混雜多元的移民文化特色,那裡是一處華人交集的地方。有趣的是,唱歌的背景聲音卻是地鐵站的英語廣播,強調當地以英語為日常語境。」

夏至聲帶 世界的聆聽日子
阿嘉現在正進行一項二十四氣節的採聲項目,概念沿於中國黃河文化,原來,二十四氣節裡,每一個節氣都有一種特定的聲音。在香港,除了融雪聲以外,春至時較強的季節風,春分行雷,驚蟄時蟲鳴等都可以採集,氣節特徵非常明顯,阿嘉希望能錄製香港版的二十四氣節錄音,「二十四氣節是為農夫設立的耕種的守則,所以我選擇了農地附近進行錄音。」

由阿嘉這二十四氣節的採聲項目激起靈感,「聲音圖書館」推出今年世界聆聽日的活動「耳朵外展計畫:記下夏至」,718日的世界聆聽日為加拿大作曲家教育家及環境保護家Murray Schafer 的生日,他曾於1974年的夏至進行一次24小時的田野錄音,成為其廣播計畫《加拿大聲境》的一部分。為了向他致敬,阿梅他們早於621日夏至當天在孔嶺進行一次24小時的田野錄音,並將於721日在樂富的配水庫播出田野錄音片斷,活動也歡迎各位一同分享及聆聽夏至的聲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