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攻讀農務系

LLM_COVER STRY


攻讀農業系

文/余婉蘭
圖/被訪者提供、余婉蘭

「食物將成為無價之寶。」著名投資者羅傑斯不談股票,樓價或黃金買賣,他由裏腹的食物談起。羅傑斯曾與索羅斯成立量子基金,早年看準中國市場,投資有道,三十七歲已光榮退休。現在,他預言,由於金融行業積欠了大量債務,政府對金融行業越來越不滿,稅制和管制措施亦令遊戲變得難玩,未來幾十年,企業管理學位將一文不值。他鼓勵美國年輕人:「不要在華爾街打拚了,讀什麼金融?讀什麼工商管理?糧食價格不斷上漲,去讀農業學位吧!」

羅傑斯的思維貫徹投資者利益至上的思維,以獲利為鼓吹的主因。在想,此時此刻,一群年輕人,在亂世裡修讀農業科、當農夫,多多少少想為城市減輕罪孽吧。



氣候變化令全球糧食減產,食物庫存量在1980年代升至極高的水平,現在已經降至歷史低點,大約占消費量的14%。未來十年間,人類將面對糧食短缺危機。歐美專家預測,以農業為基礎的生命科學產業,將成為21世紀的主流產業。

人類由第一產業農務與採礦起家,經歷工業革命,後來,資訊及金融產業帶領世界, GDP和經濟發展直線上揚之際,人類的生活環境卻每況愈下,困境多多。世界各地越來越多年輕人,高學歷、理想化,卻走「回頭路」,跑去當農夫。如同循環之道,在臨界點及爆破點跟前,人類必須重新思索,返回起點,或者會有出路。

香港又如何呢?東北發展計劃裡,香港政府打正旗號,寧願讓路給豪宅,也要毀掉新界大片農田,甚至暗地將香港人住屋需求與農業發展對立;商業掛帥,中環價值至上的香港,揚言立志當農夫,會被大多數香港人取笑思想落後,不思進取。香港文憑試剛放榜不久,各院校公佈大學聯招的結果,工商管理、會計學依然是大熱科目。世界紛亂如此,錢和GDP無法為後代添福祉,無法滿足社會永續發展,到底誰落後?

問香港理工大學學生輔導網絡主任崔日雄博士,港式選科思維落後嗎?他回答:「當然落後,因為大部分香港學生選科以市場導向,只考慮『穩陣』,但求畢業後找一份穩定收入的工作,所以最喜歡選擇工商管理、金融學系等熱門學科。另外一種落後思維,則以成績決定選科,我經常看見,許多名校的老師鼓勵學生選擇某幾科熱門科目,學生也覺得,成績好就要選擇環球金融或工商管理等預見前途光明的學科,視野狹窄。」提起香港尚未發展的農業學科,崔博士則稍嫌說法誇張,話題卻令他思考,香港基礎產業的確欠缺發展,建築、飲食、農務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都沒有人入行,大批學生湧去讀商業科或酒店管理學,令人力資源出現錯配的情況。他覺得,第一產業需要發展、再造與更新,政府必須進口長遠預測,公佈未來社會發展,這樣有助拉闊學生的選科思維。

一直有這種說法,香港年輕人打一世工都買唔起樓,不如拒絕低下頭日做夜做,他們變得比從前敢想,有一批率先走出來,搞社運、做農夫、參加工作假期、環遊世界、當自由工作者或投身環保與保育。雖然兩者的關係並非必然,至少現世代越來越多年輕人試圖向自已發問,意圖進入世界,他們做的事不必偉大或驚天地。誠實地面對自己,問自己想如何過日子,至少世界不會變得太差。訪問兩位投身本地農業運動及教育的八十後,阿龍與阿洛,他們並沒有落足牙力,鼓勵其他年輕人非加入本土農業不可,他們一致認為,一個多元城市,工農商都齊全。讀工商管理也好,讀農業也好,二者並非對立,彼此不必排斥。最重要是向自己誠實發問,是否喜歡?是否感興趣?別由他人替你做主。他們熟練而開懷地談香港農業,原來,農業不是核心價值,自由才是。
農的後人
 

劉海龍 
八十後,中文大學地理資源管理學系碩士學生,研究研究香港農業變遷及多功能性,創辦中文大學農業發展關注組,現積極投身本土農業運動。


環觀香港的小學至大學,並沒有農業這門科目可選修,但聽阿龍說,從前鄉村小學設農業科,專門教授農耕基本知識,方便孩子幫忙家裡種田。翻開1990年教育局出版的中學地理教科書,仍有一部分是關於香港農業。當阿龍升上中四,即2004年,教科書改版,農業部分能刪除的都刪除,可憐兮兮地餘下農地圖例辨認而已。官方教育渠道,香港農業知識缺席接近十年,難怪不少香港人並不知道香港鄉村歷史、老農夫的故事,甚至訝異於香港原來仲有田?後來,香港無得養雞,無得養豬,聽阿龍說,在農墟目睹有個小朋友連雞也認不出。

香港農業曾經萎縮二十多年,關注農業的香港人沒有幾個。雖說阿龍修讀地理資源管理學系,讀過食物安全、生產及世界性糧荒等科目,沒有因此更接近本土農業。 直至2010年暑假,他參加了馬屎埔村導賞團,始真正接觸本土農業。「同年十二月,我在南生圍看見一幕震撼畫面,三個籃球場般大片的樹木燒成焦土。究竟人類應該如何與大自然共存呢?」他去過馬屎埔,覺悟答案就是食物,食物是大自然與人類之間最大的扣連點。
 

「世界各城市大搞都市農業,解決城市發展帶來種種問題,我在想,香港未來該如何發展?」阿龍天生熱血底子,喜歡嘩啦嘩啦地大笑,因有着地理人的謹思與理論分析能力,談起香港農業政策問題,不浮誇煽情,讓人感覺實在與信服。


阿洛 
八十後,畢業於IVE環境學及環境管理學科,現就讀公開大學環境學學士學位課程。樸落田負責人之一 ,負責協助設計及管理有機農墟,從事有機耕種、家居種植及環境設計課程教育工作等


阿洛很年輕,他第一句話就溜嘴:「啊,要小心說話。」大概他察覺到,自己每一句被錄下、即將被刊登的話,將影響他以及許多。溜嘴代表年輕,但這種慬慎言辭,又為他加添老成。
他本來念工程學,只是後來轉系到
環境學及環境管理學科,念工程的同學仔畢業後薪高糧準,銜頭專業。到他畢業時,眼前兩份工作,一份是一萬二千元的辦公室行政助理,另一份幾千蚊的農場開荒牛,而他最後選擇後者,只因機會難逢,唯有節衣縮食過日子。後來又到美孚農墟幫忙,認識了讀電影系的Joyce及翻譯系的 Yvonne,三人說要搞農場,做農夫,合力開了樸落田農場,種咖啡豆、種果樹和蔬菜,同時主力做園圃設計、農業教育的工作。
阿洛邊做與農業相關的工作,邊在民間學習,他參加過
樸門永續農業課程、香港有機農業入門基礎或草藥學課程等,前前後後花了五年時間「新一批的農夫以自學形式學習農耕,閱讀由文化人寫下的理論書,或只搬外國入口的理論,感覺不夠實在,並沒有針對香港環境。」他一直希望從學院學術層面看香港農業,不過香港最接近的科目只有地理學或生態學科。阿洛說,有機會的話,未來想到台灣農務學系學習。

消失的農業政策?
政府最喜歡順應香港地少人多的迷思,猛說香港土地不夠,非要發展新界東北不可。2011年漁農署公佈,香港尚有四千公頃的荒廢土地,面積約為二百多個維園。阿龍說:「香港荒廢農地多到嚇親人,計一計數,足足養活二至三萬名農夫。」但是,為什麼香港的農地會被荒廢,繼而成為地產商的囊中物呢?

阿龍認為,香港並沒有完善的農業保護政策,沒有劃出不可更改土地用途的農田,地產商在過去二十年瘋狂收地,老農夫找不到人接班,只好賣給地產商,因怕麻煩,不敢長租予有意入行的農夫。「如果你真心投身耕種,以一位經驗豐富的農夫作計,摸熟塊地至少需要一至兩年時間,短租根本令他們不敢落基建。」阿洛也指出,從前幾千元年租一大片農田,現在則以租屋價錢租田,昂貴的租金直接打擊本土農業發展。其次為技術問題,就阿龍觀察所見,香港大部分的耕作班以理念或興趣主導,無法確保你讀完就能以農夫身份謀生,究竟如何種到一棵符合市場水準的菜呢?如何在一年內規劃好種植次序?如何確保收入穩定呢?如果將農業作產業發展,政府必須擔任營運方面的支援角色。

聽說,香港是全世界最難做農業的地方,因為搶地太勁,因為政府從沒有想過如何可持續地發展城市。尚未爭取到最好的客觀條件之前,阿龍他們率先得在新界東北發展規劃上,搶救農地,抗衡城市神話化式的發展論。「啊,火頭處處。」阿龍苦笑。

蟄伏的農業潮
香港人關心飲食健康,卻未必關心本土農業,我和阿龍研究到底背後跳了哪些步驟,阿龍想到其中一個可能性:「因為我們只知道邊度搵到所謂的「好嘢」食,卻不知道好嘢食係點樣黎。」社會富庶到我們錯覺食物是變出來,錯覺彷彿永遠吃不完。甚至尚有許多香港人盲目地認為,中國大陸永遠頂住香港,未意識到本土農業對自家糧食命脈的重要性。阿洛說:「前天文台台長林青先生說過,由於氣候變化,2030年的中國只餘九成糧食出產,究竟我們吃九成就足夠,還是有一成人無嘢食?中國未必如同以往善待香港,畢竟中國經濟力日漸與香港看齊。近年多了內地人前來香港買有機菜,將來又會否變成搶購奶粉的另一個版本呢?」如果內地發生任何天災人禍,本地農業有穩定的供應量,可以穩住菜價。阿龍則預見,未來大陸菜價將持續上升,大陸常規菜有機會貴過本地有機菜。
我們以為農業無用,但農業屬於初級產業,即各種產業的源起,也是廚餘和碳足跡的終結者。首先農業發展可推動社區經濟,製造就業機會。「食物生產出來,下一步就是食物的銷售、加工,引申至飲食業等,可以創造許多就業機會,養活眾多人口。」據阿龍說,塱原濕地最近種植蓮子,收成後運送到某社企,由一班師奶負責整月餅再銷售出去。另外,垃圾迫爆三大堆墳區,黃局長為之頭痕,原來耕種非常需要社區廚餘作堆肥,農夫既節省買肥料的金錢,又能將垃圾轉代為食物,如阿龍所言,減輕一點城市垃圾無底洞的罪孽。如果香港減少輸入外地或內地的蔬菜,轉為食用本地菜,同時可終結運輸食物時所放出的碳排放,也終結更多我們所不知道的生態破壞。阿龍說,街市常買到的銀川菜、寧夏菜心等,是由內蒙古下的某省分,近乎沙漠的地方泵地下水種植,非常折墮。

半農半x
阿洛現在與友人發展「城市生態」的保育工作,政府時常說要做好城市規劃,令他開始思考,究竟城市中還有多少生態資源可以開發?城市綠化帶負載了什麼功能呢?農業也是「城市生態」的重要一環。阿洛不是全職農夫,他說,只因未放得低保育及教育的工作,現在他與兩個拍擋一樣,以「半農半x」的形式生活。既發揮個人所長,又可以歸園田居,改善生活質素。「以前睇職業好死板,讀什麼系就做死一份工作,現在可以看寬一點,職業都是為了生活過得舒適而已。」阿洛表示,這種「半農半x」混雜生活模式非常適合香港人。  
上一輩耕地耕到老,日曬雨淋,養活一眾妻兒,寧願下一代舒舒服服地到城市的辦公室裡打工。讀唔成書先走去耕田?這已成為過時的刻板印象,不願意困在辦公室、全職投身農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明知好難搵食,但為興趣,為自主生活,也為社會使命,向香港人示範城市發展的可能性。現在,除了年輕人以外,也有退休人士、家庭主婦或選擇在鄉郊租一塊田,或者在天台種菜,都市農業運動在民間萌芽成長。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聲音圖書館 藏聲角度

進修生活雜誌<興趣小組>

聲音圖書館 藏聲角度

文/余婉蘭
圖/余婉蘭、被訪者提供

聲音經驗是一種若隱若現的身體經驗。它有即生即逝的特性,你隨時擁有它,偶爾你遺忘,又隨時失去它。你不習慣將這種經驗宣之於口,它只保留在聽覺之中,流落在耳朵附近。缺乏聲音的詞彙,文字似乎無法細緻紀錄,只有當你返回那聲音場景,才勾動一種淺淺而熟悉的感覺。這一種若隱若現,由來於疲弱、輕視,沒有再多的了。民間藝術團體「聲音掏腰包」(SOUNDPOCKET)的成立,做的是重新振作這種經驗,顯現這種本應與視覺或觸覺有相若強度的聆聽經驗。當聆聽一回來,世界就會以另外一種模式呈現。時常想像,失明人士所構築的聲音世界,豐富、層層疊疊、事物都有菱有角,即使沒有視覺安撫你,卻毫不遜色。我們的聲音經驗,需要一個開發過程。 


一年多前成立的「聲音圖書館」「聲音掏腰包」的分嶺項目,圖書館在第一階段發佈了由18位採聲人共同搜集的120多段聲音,搜集到的聲音廣泛而地道,出乎預期的逗趣,如國民教育會場持反對意見的叫聲、藝術館關閉一刻的聲音、黃金商場對出炒粟子聲、驚蟄時小坑村的昆蟲聲、在北角某燒鵝店的斬叉燒聲等。由於每一段聲音都有一個獨特的場域,與採聲人的經驗相關,所以,我們在圖書館晃蕩尋聲,翻閱不止是物理性質的聲音,而是他人獨特的聲音故事。編輯暨研究員羅玉梅(阿梅)說:「英國有一種聲音圖書館叫British Library,他們的分類依據音樂的種類,如爵士樂、藍調或搖滾,非常正統;也有些聲音圖書館製作聲音罐頭,方便拍片的人找聲。我們聲音圖書館不是這些類型,我們希望公眾多留意聆聽環境和聆聽文化,並以聲音概括香港人的故事。」

項目經理蘇瑋琳(Solam)說,願意捐聲的人,都要先填寫一份紀錄,寫上採聲地點、時間及目的等,這反映到聲音在不同空間呈現所給予採聲人的意義。她記起曾經有一位採聲人,寄來一段吹色士風的聲音,她覺得聲音有一點不同,發現原來因為他在行人隧道錄的。不同的地點,樂器的音色都有一點分別。

從聲音裡掏出_ _
「聲音掏腰包」創辦人楊陽在《訪外》的訪問中談到:「聲音就像口袋一樣,你放什麼進去,它的形狀就會隨之改變。我喜歡那種彈性。」所以在圖書館裡,你並不會一板一眼翻來水聲就是水聲,狗吠聲就是狗吠聲。如口袋般任意改變形狀的特性,也體現在圖書館的分類上,阿梅說:「我們不希望將聲音框死在某一特定形態,限制別人對聲音的想像力,所以我們以廣闊的想像空間為考慮,例如在公路旁分類,你會想像,究竟在公路旁除了車聲,有沒有狗吠呢?又有沒有人吵架呢?在同一場境再引申更多的想像。

鄺永嘉(阿嘉)負責網站文字書寫的工作,他說:「我們大可以將昆蟲叫聲都放入『蟲聲』類別,但這太沉悶了,我們不希望文字變成限制。後來我們想,不如從漫畫『草食男的桃花期』借來『桃花期,因為昆蟲發出聲音是為了求偶,桃花期意指動物的戀愛期。」在圖書館的分門別類裡,你意想不到聲音的各種面目,空寂、粗糙、溫度、斷掉、盡頭與悲傷。

聲音消失了? 還是聽覺消失了?
策略外展主任李慧美(慧美)主修中樂敲擊,她一向着重聲音的音色、線條、和諧的美感等,加入「聲音掏腰包」後,她倒希望從整個交化或生活連結這角度,去看聲音另外一種意義。她有感社會的改變對聆聽經驗帶來了改變,「巴士裡的密封環境,令你無法聽見街外的聲音,廣告啊圖象,視覺花紅花綠排山倒海地向你湧來,任意地導嚮我們。我記得從前在山頂可以聽到維多利亞港的船聲,現在高樓大廈都把聲音擋住。香港的城市化發展,令到我們聽不見聲音。」她認為,聲音在城市裡被「滅聲」,令人們即使張開耳朵,仍然聽不見聲音。

香港的生活本來就太單一,忽視細味,不止聽覺,就連味覺及觸覺都忽視,只剩下眼花撩亂的視覺。阿嘉說:「大家都喜歡塞住耳朵,為什麼不張開耳朵,或者可以偷聽一下地鐵站裡的人都在聊什麼。聲音文化在於你對世界的好奇,它與其他藝術形式都非常相似,都盛載了社會意義和故事。」阿梅想起之前聲音圖書館公開放映的一套新加坡紀錄片《Singapore Gaga》,這套紀錄片正正以聲音反映新加坡獨特的歷史文化,「導演在新加坡到處錄下別人唱的歌,例如有移民海南老伯唱帶海南音的歌曲,也有人在賣唱帶福建口音的一蚊歌,這反映新加坡混雜多元的移民文化特色,那裡是一處華人交集的地方。有趣的是,唱歌的背景聲音卻是地鐵站的英語廣播,強調當地以英語為日常語境。」

夏至聲帶 世界的聆聽日子
阿嘉現在正進行一項二十四氣節的採聲項目,概念沿於中國黃河文化,原來,二十四氣節裡,每一個節氣都有一種特定的聲音。在香港,除了融雪聲以外,春至時較強的季節風,春分行雷,驚蟄時蟲鳴等都可以採集,氣節特徵非常明顯,阿嘉希望能錄製香港版的二十四氣節錄音,「二十四氣節是為農夫設立的耕種的守則,所以我選擇了農地附近進行錄音。」

由阿嘉這二十四氣節的採聲項目激起靈感,「聲音圖書館」推出今年世界聆聽日的活動「耳朵外展計畫:記下夏至」,718日的世界聆聽日為加拿大作曲家教育家及環境保護家Murray Schafer 的生日,他曾於1974年的夏至進行一次24小時的田野錄音,成為其廣播計畫《加拿大聲境》的一部分。為了向他致敬,阿梅他們早於621日夏至當天在孔嶺進行一次24小時的田野錄音,並將於721日在樂富的配水庫播出田野錄音片斷,活動也歡迎各位一同分享及聆聽夏至的聲音。

婚姻合伙人

星島進修生活雜誌06-07專題

婚姻合伙人

文/余婉蘭
圖/Sharon Lam、被訪者提供

台灣導演李安未成名前閒賦在家七年,靜待在美國拍電影的機會,親朋戚友問他,為什麼你不出去找工作?許多台灣留學生都因為現實而放棄夢想啊。李安只好就此打住,準備學電腦找工作,結果被他的妻子林惠嘉發現,她丟下一句話,學電腦不差你李安一個。伴侶總比自己多一分能耐和信心,林惠嘉比李安搶先認可他的才華,脆弱部分被補上,李安無從放棄。

我們身近的例子有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聽說她丈夫林兆波為了支持她繼續任政府高官,專心成就理想,願意一人獨自留在英國照顧兒子。每次林鄭提起丈夫,隨即卸去「好打得」,微笑,語氣非常溫柔。

赤手空拳打天下: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才幹、領導能力、國際視野及資金,掛一漏萬,怎可能算漏感情關係?臉書上流傳這句非洲諺語:「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有些成就是不能少算身邊最親密的人。被伴侶補足而成的人都像多一雙手、多一個頭腦。當二人成為婚姻,甚至事業的合伙人,一齊走下去,協同效應,夫婦關係修得圓渾成熟外,二人也將一同遠抵目的地。





傳道人夫婦 協同一個夢想
江彩鳳和陳建榮傳道(榮哥)兩夫婦做青少年輔導工作,時常帶一班年輕人攀山涉水,紮營「瞓」街。二人最常就是大汗淋漓,隨同一群年輕人做各樣瘋事。星期天,烈日當空之下,一班大專生為中學生在赤柱搞日營活動「Running Man」,他們二人穿梭當中,忙着張羅看顧,依舊一貫的大汗淋漓,可身影和氣息就出奇地年輕,看不出將接近五十歲人。時常跟隨榮哥和彩鳳四處遊歷的發仔在旁偷笑說,瞧,他們二人比我還年輕啊!子樑指着圍圈玩遊戲的青少年們,輕聲說,這裡大概有40多人都是榮哥榮嫂的「仔仔女女」。然後,再有好幾個年輕人湧出來,說,我們幾個跟隨榮哥榮嫂十年有多啦。再來有更多人叫二人作阿爸阿媽。氣場突然龐大起來,彩鳳榮哥與青少年關係的緊扣程度,有種不可思議的韌度與能量。「阿爸阿媽」比其他的稱謂都要強多了。
  
單身信徒 感情不可兒嬉
我所認識瘦小的人身體裡都擁有不成正比的巨大能量,剛好彩鳳和榮哥都算這類人,瘦黑、充滿能量感。彩鳳腦筋轉得快,說話載滿訊息;榮哥沉着內斂,一身黝黑強壯。二人興趣多樣而專注,怪不得他們都說自己獨當一面,有潛質永久單身下去。榮哥在認識彩鳳之前,甚至打定單身一條佬的人生選擇,他認真地說:「身為基督徒,信仰結合生活是非常重要,我覺得,找到各方面都彼此配合的女生實在太難。」到了今天,與彩鳳結婚十四年,他對於能尋覓到理想伴侶仍帶有一點不可置信的懷疑。實在太難了,這麼難,都讓他找到。

1996年,彩鳳以義工形式在突破機構幫忙青少年訓練工作,認識了榮哥,榮哥在突破機構負責青少年營會的訓練工作。那年,距離彩鳳結束上一段戀愛已幾年,她也想,如果找不到理想同行者,索性就單身,自由自在。結果,兩個單身主義者卻因為共同搞營會、訓練青少年,被對方吸引,由比較大膽的彩鳳先表白。

榮哥回憶時笑說:「我認真地思考了一晚,剩下兩個選擇,一就是說再見,二就是結婚。掙扎過後,我說,好。認定我們將朝向婚姻這條路前進。」這是沒有宗教信仰者難以理解的決定,迅速卻慎重。彩鳳說:「說得玄妙點,是上帝給予我們的呼召。說得在地一點,我們都希望陪伴青少年,釋懷他們在學業、工作及感情及自我實踐的疑惑。剛好我們碰上對方,大家的信仰、生活、工作理想及服務對象都相似,順理成章地走在一起。」從此他們身邊就多
了對方,結伴打天下。
2000年,結婚一年後,二人決定辭職,隱退長洲,全職修讀神學。

以家庭單位傳道 自我修正

以夫妻檔傳道傳統由來有之,有些教會以夫婦作單位招聘,協同配合傳道工作,也有教會擔心傳道夫婦將家庭問題帶回教會,彩鳳也認識一些傳教夫婦選擇分開工作。彩鳳及榮哥覺得,結伴傳道是他們經過消化的共識。彩鳳有做青少年婚前輔導工作,發現年輕人比上一輩都更恐懼親密關係,恐懼不可避免的吵架、受傷與裂痕,甚至預計關係無法長久。「青少年的成長與家庭密不可分,他們對夫婦關係是有點期望,如果我們二人以夫婦關係作為榜樣,有助他們成長。」

二人因為工作而認識,磨合由來有之。夫婦關係為青少年呈現一種示範外,而在實際的傳道工作上,二人可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例如榮哥負責落實活動的整體方向,並預定活動框架;彩鳳則處理細節及行政部分,並為活動注入各種訊息。去年二人合力舉辦「黃金72小時」暑期學生營,入營期間遇上三號風球,彩鳳說:「當晚他預計風勢及天氣情況後,決定駛船撤退。他負責分批送孩子上船及開船;而我就負責安撫孩子及事後信息傳遞部份,最後,打九號風球前我們安全離開營地。」

有些自我修正得在親密的關係裡發生。彩鳳一向最討厭突發事件,這翻攪她從小由來的不安情緒,擊得她一整個「當機」,手足無措,但丈夫永遠都處變不驚和冷靜。彩鳳說:「如果他不在,我就企定,不知如何是好。不是他,我永沒辦法學習到冷靜。」發仔打趣地形容,他們各有專長,獨當一面,但少了一個,就總覺得像斷了一隻手或一隻腳;他們在一起,互相補足,能做太多的事情啦,天下無敵。

女人從事夢想支援 男人過渡人生

榮哥反復申利,他以前奉行單身一條佬,這種單身主義大概由於他一直專注於自己的夢想和興趣,直至他遇上一個讓他可堅持夢想,壯大夢想的人。「年少時我已經是一個背包客。現在孩子一個十歲,一個八歲,一家四口旅行依舊揹着一個大背囊,當背包客。我不是不認老。但堅持年輕時的夢想,直至五、六十歲依然有火,這是我的信念。」榮哥有一種年輕如昔的氣息,他的單身一條佬主義,順利完好地過渡至家庭生活。因為他與彩鳳完好地帶上夢想,互相影響,二人才一直沒有變老。

彩鳳腦筋轉得快,擅長補白,她迅速地將這種模式傳統,基因年輕的夫婦關係引申下去:「大部分女人希望男人打個天下比自己慢慢嘆,甚或自己一個打天下當女強人,導致普遍結果男女結不成婚,關係也長久不了。活在21世紀的男人活得比從前都要累呢,他們的父權形象蕩然無存,卻來不及建立新身份,身邊眾人又要求多多。男人成長中或多或少都擁有夢想,身邊的老婆或女朋友推動他們接近夢想,生命可變得非常精采。沒有帶上夢想的男人,子女及老婆都看他不順眼,他將與家庭一同崩塌淪陷下去。」

彩鳳說話聲笑聲豪邁,卻沒有大女人主義。她說,她作為女性,就要勉勵丈夫,從旁協助丈夫。也許我們會反問,那女人的夢想呢?這樣又像落入了涇渭分明的個人主義,你還你的,我還我的,我們忽略掉,二人一旦結合,產生此消彼長的張力,二人某些部分就分割不了。所以彩鳳才說,夫婦共同實踐的夢想,是人生最後二十年感情的養分,也令一代更好地過渡到下一代。這也是關係裡另外一種此消彼長。
窮得起的夫妻哲學
榮哥是教會裡的全職傳道人,彩鳳則是兼職同工,收入不算豐裕,現在一家四口與榮哥的父母及妹妹同住,二人將現代人熱衷的供樓遊戲及物質主義拋棄。彩鳳說,「其實你窮得起就得。」這條數得加注二人的信念才計得掂,他們過得寬綽有餘。

感情事業雙發展,像回到六七十年代的傳統夫婦關係,夫唱婦隨,前舖後居,夾手夾腳,努力而低調地生活,榮哥想起他的父母也是這樣一起走過。
非住家男女 八十後婚姻事業觀
張兆康(阿康)謝絕了「年輕有為」這形容詞,他今年不過三十出頭,已經擔任DIVA》、《狂舞派》及《激戰》等大片的美術指導;他與朋友自組公司,專接香港數一數二廣告公司的美術工作,工作忙碌,但至少一步一腳印地循進發展。「有為」除體現於發展事業及夢想之外,也在於他與相識超過十年的妻子已建立家庭,現有一個兩歲大的兒子,臉書放上一家三口笑逐顏開的照片。三十歲出頭,在人生List上勾滿剔號,已完成一大半重大事件,「年輕有為」是如何也逃不掉的形容。在創意工業的行列裡,他算是少見的例子,然後,你會好奇,年輕的他怎樣思考家庭與事業之間的張力與得失。
 
家庭有沒有「得失」事業?
阿康曾擔任一套內地電影的美術指導,因為電影的題材關於商戰,為了搜集資料,他與投資銀行的管理階層聊天,才知道做這行的人都「需要」有老婆仔女。他笑說:「連被懷疑為同性戀的某高層,也有老婆仔女。」家庭本來就具有符號意義,指涉為成熟、穩重、令人信任的象徵,對某類行業晉升大有幫助。但阿康覺得這套理論,並不適合於電影工業,甚至出乎意料,他說,家庭或多或少阻礙他的事業發展。


「我現在身處的年代,正正是電影向北發展的黃金年代,留在香港製作的電影多為本土小本製作的電影啦。單身寡仔,不用煩惱家庭收入,或可毅然放下一切,迎接勢頭,四處闖蕩。但我有家室,兒子年紀還小,我寧可將事業的重心放置香港,去年我就推掉一部規模較大、但得公幹四個月的電影工作。家庭與事業之間,你必須做出選擇。」


另外一種「阻礙」,就是令他無法放懶,阿康時常想像尚未結婚的他的模樣,也許就簡簡單單地找一份工作,收入不必太多,糊到口就行,人一整個放鬆變懶,不必開公司,不必接大製作。當天我到阿康的工作場地作採訪,早一星期前他就已經忙得要命,訪問改至下一星期,他仍得在工作中度過。「建立家庭後,責任變大了,壓力反而成為一種正面的能量,讓我不敢鬆懈,心態也變穩定。哈,我覺得自己越來越勤奮。」他笑說,家庭責任有令他的工作吞吐量大增,而他的眼睛掛上疲憊。


選擇結婚基於一個人對家庭的期望及個人性格所致,「阻礙」像過於言重,阿康說,選擇結婚生子,二人就要在共識之下,作出取捨與磨合。由結婚那天開始學習相處這門學問,這是一門學到老仍無法畢業的課。
  
由他支援她的夢想
阿康的太太Mabel也是一名獨當一面的女子,她現任某基督教機構副總幹事,與阿康一樣,她在自己鍾愛的領域上努力發展,出外公幹的次數比阿康還多,越做越起勁快樂。二人並非傳統意義下的住家男女,更多反映到,哪怕結了婚,現世代男女都不會慌張地往家庭裡擠,他們或多或少都想先成就理想。於是,在結婚的前題之下,男與女的理想與家庭,需要協調補足,不再如從前般,女人率先犧牲奉獻。


就以阿康為例,他從來沒有要求太太留在家全職照顧家庭,也沒有要求她找一份收入高一點的工作,幫補家庭。「因為我清楚知道,這是她的夢想,我作為丈夫,需要支持她完成這夢想,所以我會在經濟及家庭責任方面負多點責任。」沒有埋怨,沒有強佔,阿康盡量減少出外公幹,將之換予太太。阿康說,他的個性顧及後果、不喜傷害別人,這些個性本來就有一種成熟的因子。但原來真正的因子由他的太太處孕育,一個循環,她的又回到他的身上,就像之前所說,二人一旦結合,產生此消彼長的張力,二人某些部分就分割不了。



「太太比我成熟更多,我是傾向在頭腦上細緻地思考的人,而她則可將其智慧落實於生活。她常常顧及身邊人的需要,這種身教感染了我,令我變得不再自顧自。我的想法是,只靠感覺,沒有互相欣賞、互相尊敬作基礎,關係好容易潰散。我們之間非常欣賞與尊重對方,這一段關係才會如此長久。」擁有宗教信仰的人,似乎都多了一份專注維持一段長久的關係,阿康十九歲那年在教會認識他的太太,二人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在共同信仰下,二人的精神面貌相似。阿康解釋:「如果隻方沒有相近的價值體系,任何討論只流於各自表述,沒有底線,所有事都或對或錯,傾黎係晒氣。信仰的確是我們維繫關係的基礎之一。」


無法成為孤島的人類

心理輔導學家蔡綺文 Scarlett Tsoi )。圓滿關係中心《FULLMOON RQ Centre》的創辦人、行政總監及首席顧問、國家高級心理諮詢師、大學客席講師及親子雜誌的心理分析師。

Q1:這次專題我們假設一段經營妥善的親密關係可以幫助到雙方的事業發展。依照心理學的角度,當中的聯繫是如何產生?這是否涉及到人天生的心理需要?

Scarlett:社會發展心理學家Eric Erikson 提出社會發展心理學說(Psychosocial theory),指出人的成長分為八大階段,其中青年期(18-24 歲)正是我們發展親密感的階段,戀愛關係對發展親密感非常重要,否則我們就產生無可名狀的孤單感。過去曾進行防止自殺方面的心理輔導,發現抑鬱症的比例比以前高出好多,反映現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從前疏離。

下一個階段步入成人期(24-40歲),人先在青春期裡發展親密感及愛的正能量,再於成人期開始生產與謀生,並在工作、愛情及婚姻裡培養責任感及自我要求,這階段有效形塑完備性格。否則人將變得沉寂與呆滯,感受自己一無所有,咁辛苦唔知為咩,無法掌握情緒。

我認為,年輕人要正視親密關係的建立,感情是無法自給自足。根據心理學理論,愛與被愛是人天生的需求,為什麼人要結婚?正正滿足人的生理需要、感情需要及心理需要。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漸疏離,婚姻關係比從來得更加重要,偏偏現在婚姻關係陷於低潮,離婚率攀升,單身人口也越來越多。


Q2: 當講到事業、感情雙發展時,是否多為女人負責情感支援?事實上,現今婚姻關係中,男與女的角色有沒有改變呢?

Scarlett想事業與愛情二者兼得,關係經營上得花不少功夫。婚姻關係時移世易,以前女人主要擔任感情支援角色,默默耕耘,背後全力支持;現在夫婦關係變得互動,甚至轉換角色,變成男主內、女主外。例如從前男人高高在上,現在男人則要將女人放在首位;二人共同分擔家務,公平地相處;男人不能再做大男人,偶爾也要當一當小男人;包容與遷就永遠是婚姻最好的靈丹妙藥。真正地愛一個人,你會願意去經營、包容和犧牲。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創造一段理想關係。

Q3:一段美滿的婚姻關係裡,伴侶可擔當我們的生命中什麼角色?
Scarlett婚姻美滿,的確可以幫助到我們的事業發展。因為配偶有效地給予你的三大支援,首先,伴侶可以擔當解決困難的支持者(problem-focused support),當你面對困難,伴侶立刻伸出緩手,出謀獻計,全力支援;其二則是擔當情緒需要的支持者 emotion-focused support),伴侶聆聽你的感受,給予信任、支持和肯定;第三種則為分工合作 的支持者(delegated support),伴侶會體諒你壓力,自動調配家務事,全盤幫忙及出力。

青春豬仔 Working Holiday!

星島進修生活雜誌05-06專題

青春豬仔
Working Hoilday

文/余婉蘭
圖/Sharon Lam、被訪者提供

人是在日常生活推移裡成長,自我察覺總疲弱,日子不經意間就過了。放置在另外一個國家,日常生活排山倒海,速度和強度襲來,人終於察覺起成長、察覺起變化,人生彷彿從沒如此跌宕。工作假期的哲學性質之一,就是搬移你的人生場景,讓你在尋常日子裡無時無刻地感應自我變造。於是,人人從七國帶回來頹喪或精采的故事。想日子就繼續這樣下去?他們不想,於是出走,經歷日常生活的強度,真的,不是人人都精采,有的人沒有以其相應的強度迎接,潰敗回家;有的帶回來述說不厭、只此一次的浪蕩故事;有的回來後人生一整個反轉。三十歲處於青春關口前,不改變就這樣活下去,等待結婚買樓然後老死,正正因為人生的變奏本來就少得可憐嗎?從前就流行年輕時到國外打工流浪,摔往泥濘。今天,工作假期成為現代青春的專利,名正言順,以肉身與無盡的新鮮欲投奔未知。工作假期就是一首變奏曲,三十歲以下專屬。
 

工作假期計劃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新西蘭、澳洲、愛爾蘭、德國、日本、加拿大、韓國及法國共8個國家已分別訂立工作假期安排。成功申請的年輕人,可以在有關國家逗留12個月,並於逗留期間從事短期工作。申請對象為1830歲香港永久性居民,申請者必須有足夠資金作回程或繼續行程的交通費,及能出示經濟證明,顯示有足夠能力負擔在當地的初期費用。

  
流連9209年的愛爾蘭
Koko今年43歲,八神則34歲。兩人共同憶及的愛爾蘭,相差17年,他們一個流連92年的,一個流連09年的。當年她22歲,剛畢業,人生計劃缺奉,青春大曬;他29歲,工作將近十年,見靈感將之乾涸,好想任性。他們在各自的9000年代,奔往愛爾蘭,到後來,那裡仍不是他們的歸宿。只是這地方直到今天,仍舊被安放在記憶鮮明處,有變為他們體內流動的某種東西,多多少少令他們變成今天這模樣。

92年尚未有工作假期計劃,Koko的「工作假期」是當黑工。在職業訓練局讀時裝設計,92年的香港派不上用場,Koko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一味想往外跑,見識世界。只是歐遊剛好停在巴黎,身上的錢花光,五窮六絕,險些被家人批中:「睇你玩唔夠兩個星期,啲錢駛晒,仲唔返黎咩!」她不憤氣,打死也不回香港,敲定與她的女朋友,和兩名友人留在巴黎找工作。可當年巴黎嚴打黑工,也沒法留下,剛好有朋友的親戚在愛爾蘭開餐館。她沒有選擇愛爾蘭,是愛爾蘭或什麼選擇了她。她們一行四人就飛去愛爾蘭打工。

「全家十兄弟姐妹,我排最小,沒有家庭負擔。出門時家人掛心得不得了,孻女嘛,個個都疼我。」Koko說,卻因為他們那句無心話惹起,她在愛爾蘭打黑工、旅行,過了沒有家人左右看顧的一年。

八神也是孻仔,家中排第三,他說:「我算是窮等人家,家庭壓力重,任性地去工作假期一年,家用就真空掉一年,又要擔心到埗生計問題等。但我快三十歲,對父母說,比我任性埋哩次啦。」八神熱衷創作,想取經,就要跳出亞洲,吸養靈感。創作人又不甘大路,想經歷另類,於是他選擇了冷門之選,愛爾蘭,真的,後來他把一大筐新鮮帶回香港。
 
 
扯談愛爾蘭
除了中國人的多寡、治安問題、生蠔味道與價錢的差別外,他們談及的愛爾蘭,像一直沒變,他們像在談論一個一直如是的愛爾蘭。在工作假期的名單總被忽略的愛爾蘭,被香港人指認為沉悶、落後,殊不知道歷史文化深厚,文學地位超然。香港人所熟知的《尤利西斯》作者James Joyce、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人葉芝Yeats及劇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都是愛爾蘭人。還未談起愛爾蘭的獨特景觀,包括山丘、沼澤、河川、和離島各種地貌。Koko和八神都鍾愛這地方

「對文學與歷史感興趣,去那地方特別興奮。因為我太鍾意歷史文化嘢,九月愛爾蘭舉辦文化夜,開放博物館和圖書館,我曾翻開一本圖書,印上日子是1920年,它老過我的奶奶呢。」八神說。

「愛爾蘭的地方好大,空間廣闊,有草地、有河流、有高山,我自己一直嚮往鄉村生活。」Koko繼續說:「那時愛爾蘭好鬼窮,連我仙都唔仙,身在愛爾蘭,都覺得自己唔窮。」

「當地人窮到呢,周街問你借火借煙。」八神說。

「當年果度食煙好貴,92年,買包煙圍埋港紙50,60蚊,貴過香港架。」92年仍是可以在飛機上吸煙的年代。「不過正因為愛爾蘭落後又窮,人情味非常濃郁,到其他國家時常擔心被扒去財物,身在愛爾蘭我就不怕啦。」

「我去的時候.南愛爾蘭仍非常貧窮,有朋友被人偷野搶野,治安比以前差啦。盡量小心,我常常告訴自己,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是絕對安全。」

「想當年啊,愛爾蘭只有香港人,幾乎看不見一個中國人,當地人見到你黃皮膚黑頭髮,對你特別好。」

「現在越來越多東北人和福建人在那裡定居啦。」

「十年後,連愛爾蘭都成為強國人的天下。」Koko笑了,也轉了話題:「愛爾蘭人好喜歡吹水,不過為了食枝煙,飲杯酒。」

「當地稅制重,福利不錯,當地人鐘意就做,唔鐘意就唔做,拎到錢夠生活就ok。我很buy,人生出來擁有享受生活的權力,香港人一句:唔駛做啊?唔駛做是罪過!我學到有得hea就好hea啦。」八神在愛爾蘭設計公司當設計師,六點鐘下班,老闆準時趕自己走,他從前是工作狂,日夜顛倒,在愛爾蘭他上了香港人應上的一課:好好享受生活。

Koko不斷提到的人情味,也因為她在愛爾蘭遇上那對開中國餐館的夫婦,一個香港人,一個愛爾蘭人,待他們非常友善。「老闆包食宿,放假車我們到處去玩。簽證快過期時,他先陪我們到巴黎蓋個印,繼續帶我們到處玩;那老闆娘是愛爾蘭人,非常喜歡香港,廣東話流利,仲識唱梅豔芳的歌,放假我們常一齊去飲茶。」Koko回香港前,一直在那裡工作,當報恩。

人在異地,最值錢就是時間和體力,能找到不外乎侍應、搬運、在農場果園工作、派傳單等工作。八神也做過中國餐館、派傳單及快餐店,中國餐館他只做兩天耐不住氣就走了,因為老闆態度惡劣,工資也低得可憐。但八神並不抗拒中國餐館:「當絕境之時仍未找到工作,中國餐館的確是最後堡壘,有些參加工作假期的人盡量避開中國餐館,認為無法練習英語,事實上,你的客人都是外國人。」

想不到最後他在科克(Cork 找到一份當設計師的工作,一星期五百多歐元,工作環境輕鬆,老闆員工老友鬼鬼。「與在香港做設計是兩碼子的事,外國老闆好相信你,尊重你。」甚至後來,公司遇上火災,燒掉半間辦公室的電腦和文件,老闆仍以半薪留住他,公司難關處能保住飯碗,叫他最為感恩。

一年後,八神回香港,但愛爾蘭再度招惹他回去,斷斷續續兩年間,他因為擁有對愛爾蘭的熟悉與人脈,被某電視台招到愛爾蘭拍攝旅遊節目,八神說,早已經當愛爾蘭是第二個家,他半帶炫耀地說:「在愛爾蘭,我好出名,幾乎所有在那裡的香港人都認識我!」

Koko二十年沒有回去,她說她好掛念那對夫婦和在愛爾蘭相識的人。她說:「曾經我也想過,一直長住在愛爾蘭,太喜歡那兒。但家裡有事,我不得不回來。」其中一名同行的朋友,則留在愛爾蘭定居,從此再沒回香港。Koko時常想像,他們現在的模樣。

工作假期 一人一張歷史證明
Koko和八神的共通點除愛爾蘭外,他們都會忽略記憶裡的泥濘,那種種困頓經歷過就好了,不搶佔記憶位置,我聽過種種工作假期的挫敗與責難,在他們跟前會消失掉,也許因為他們天生的樂天與活躍。八神說,最苦就是窮,在外面一窮就心灰,唯有以勤奮補足。別人說怕找不到工作,但他說,他試過洗街派一百張CV,網上傳出五十封CV,才有一兩份肯約見面試。達到這種韌度才有回音,也許,年輕人該調量困難的定義。

Koko也好淡然地描述在廚房工作情況,「英文程度不好,被派到廚房包春卷,包到十隻手指頭都損曬,冬天成隻手爛晒,流血果隻。後來學好英文,就派到樓面工作,有得分貼士。」淡然,沒有什麼大不了,二十出頭黃毛少女,被家人疼慣寵慣,竟在異國廚房裡吃苦頭。她的放浪期,除了睜大雙目見過世界外,獨立過來,能幹過來。她笑說,回到香港,唉,唉,現實生活繼續存在,但二十出頭黃毛少女在回到現實前學會照顧自己,這是成長的一種交代。

八神視這段經歷是他的「增值階段期」,一如他出走目的,要將靈感養活過來,擴張視野。在歐洲生活一趟,他戒掉工作狂毛病,留予自己鬆弛的空間,靈感回來,創作上也進步不少。八神說他一向是玩嘢之人,只是工作多年,沉寂下來,一到愛爾蘭,又將他的特點喚醒,他曾在愛爾蘭街頭上扮乞丐,帶領陌生人在無人街頭上唱聖詩等。

二人的另一個共通點,回來後不再安份守紀,有舖「飛癮」,無時無刻都想外出,衝出香港,擁抱歷煉,這是他們身上「異化」了的血液。被馴服得呆若木雞,乖巧沉默的年輕人,這聽來還不夠吸引嗎? 

一個協會的誕生
工作假期(香港)協會在2012年成立,非官方組織,正香港欠缺相應的官方組織,人人都以為從這個疑似的官方組織能查詢工作假期各種服務,事實上,這協會的主理人是由一群經歷過工作假期的年輕人,以義工性質,大力推廣工作假期,為參加者建立良好心態,不提供任何住宿、訂機票或找工作等本磨練意志的服務。事實上,香港早於2001年已與澳洲簽家工作假期協議,不過勞工處宣傳不力,一直小圈子間流傳而已。近兩三年,工作假期開始廣為人所熟悉,甚至被苦無發圍、平平庸庸的現世代包裝為「追夢」和「冒險」。

主席Junieo 說,協會大力宣傳與推廣工作假期,曾舉辦多場各國分享會、新舊人聚會、與勞工處、國際旅遊節、青年協會及僱員再培訓局ERB合作搞講座,另外協會現於《熱血時報》定時開咪做節目。直到今天,連家長都知道工作假期計畫。Junieo說,曾搞過某次講座,來參加的人一半以上是家長。當他們知道毋須花二十萬一年可出國增值,於是紛紛搪推子女報名,好好歷練一番。

工作假期(香港)協會由Junieo創辦,雛型沿於他兩年前參加德國工作假期,出發前同樣舉辦多場分享會及聚會,召集了一班同年到德國的年輕人上路,以分薄迎向未知的擔憂。一年後從德國回來的Junieo,決心增強,肯定自己組織團隊及舉辦活動的實力,於是另聚集一群理念相近、各有專長的年輕人,搞起協會。甚至後來他發現香港工作假期類別保險的疏漏,決心開發這方向,他說,工作假期是他的「自我了解期」,改變他的事業路向,他現在堅定不移地朝向創業路進發,從前他當電導廠主管,以為這樣一輩子平平穩穩度過。

僱主與家長最擔心工作假期的底蘊,擔心這不過是年輕人逃避之地,Junieo說,出發原因各式各樣,「逃避」去工作假期,是否一件壞事呢?要經歷過才可以斷定,最重要他們願意為自己定下目標,敢於行動。他笑說,香港女孩子在國外很受歡迎,有不少參加工作假期的女孩子甚至嫁到當地,人生整個改變。的確,沒有人知道將會經歷什麼,最重要就是你意圖去經歷,故事就有改寫的可能。


工作假期(香港)協會
宗旨:令年青人了解工作假期計劃使提升其興趣並提供資訊平台使將出發者從己出發者身上得到更多有關工作假期計劃細節及注意事項透過文化交流及生活體驗令年青人闊視野更有自信。
查詢:5600 0852
電郵:info@whahk.org
Facebook Pagehttp://www.facebook.com/whahkhttp://www.facebook.com/whahk http://www.facebook.com/wha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