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港漂?中港對奕?

進修生活03-04期專題
港漂?中港對奕?

文/余婉蘭
圖/PMpmchiu1030@gmail.com)、被訪者提供、星島圖片庫




今天,香港與中國內地在經濟結構、金錢和人口流動,出現了前所未見的融合過程,「五十年不變」己成為明日黃花。「港漂」,近幾年流行的身分詞彙,這種人口流動,就像世界各地的人口流動一樣,沒有什麼特別。只是在近年中港融合這敏感話題下特別射來一盞大光燈,招來身份認同危機和群族鬥爭,情緒激動,大家紛紛嚷叫着我是香港人,你們不是!港大社會學系系主任呂大樂用一個有趣的比喻,反問究竟「香港人」真正的內容是什麼。「就像我們選香港小姐冠軍,卻發現原來她是在外國長大,說半鹹淡廣東話,她代表香港小姐的原因,只不過因為她長得美而已。」「香港人」真正的內容是什麼呢?港漂,我們所認為的他者,人在香港,如同鏡子,比起噓嚷吵雜的主流論述,竟更立體地觀照「香港」的真切現狀。


呂大樂說,香港人對港漂並不了解,因為你沒有辦法由外貌區分他們,對其概念相對模糊。「內地人來香港分許多種類,一種是家庭團聚,每天入境處開放百多個位,另外一種是內地人來香港的大學讀書,不一定留在香港,第三種就是他們經內地公司安排,來香港工作。而我們所說的「港漂」一詞,由「北漂」演變過來,源於1998年賽馬會資助了首批數十名內地應屆高考生來港讀書。」
直至2001年,特區政府開始放寬內地生來港讀者的申請,讓香港居住滿七年的內地生,可以獲得香港身份證有統計顯示,在香港就讀與工作的內地畢業生已超過五萬人,而這五萬人裡只有一半選擇留下工作和生活。這與我們想像的都不一樣,大部分香港人第一個想法是,他們能來香港工作,這麼好機會,還不盤算賴死不走嗎? 「香港政府非常奇怪,輸入內地人才的計劃處於無人駕駛的狀態,也欠缺全面的人才政策,沒有對準香港的人才需求,幾百個課程招來滿街的內地學生,但最後無用武之地,有的港漂只好黯然離開。」呂大樂再次用「古怪」來形容香港:「另外,香港人其中一種古怪的特點,就是過份自我感覺良好,落後於時勢,雖然香港對港漂人仍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現在情況大不如前了。別忘記,他們要拿香港身份證,就得放棄中國戶藉,今時今日他們會仔細考慮,也不一定選擇香港。」原來香港人不是如首屆藝評獎冠軍賈選凝小姐所說的自卑,而是過份自信,還記掛着搶飯碗的問題,眼睛長在自己身上,看的就都窄窄小小,如果將眼睛放回港漂身上,又是什樣的視野呢?

***(訪問以第一人稱轉述,記者略作編排修改。)

耿春亞
安徵人,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生,零二年時申請來港報讀城市大學納米半導體專業哲學碩士,畢業後決定留港創業,現於香港科技園擁有一間公司。

香港身份與身份證
我來香港已經11年了,但未打算申請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因為如果換了香港身份證,就得放棄中國戶籍,這不方便我在內地開公司、發展業務。有些人說,換了香港身份證就能享用福利啦,或到其他國家旅遊、工作時方便辦簽證。我們這些所謂的「港漂」,都覺得香港身份證吸引力不大,中國身份證比較重要,沒有的話,回大陸,連樓房啊什麼也不能買。

雖然沒有香港身份證,但並不妨礙我對香港的歸屬感和認同,我覺得自己已經是真正的香港人啦!由我決定在香港結婚,落地生根之始,就當了香港是家。我很同意梁振英說的「家是香港」,我會補充一句「愛在哪裡,家就在哪裡」,我和家人留在這裡生活,家就在香港。我想,「港漂」像是你不想走,但又不知為何留下的感覺吧。我已經過了「港漂」那種不安定、漂泊、不知歸處的階段。
由深水埗到九龍塘 
我覺得,香港的核心價值是Location,你選擇在什麼地方生活,其實是選擇了怎樣的文化。當初為什麼我會選擇報讀城市大學呢?因為我非常喜歡九龍塘。九龍塘過了南山村就是石峽尾、深水埗等地方,是香港最底下階層的生活環境。記得當初來香港,頭一兩個月我就住在深水埗唐樓的劏房,那裡居住環混雜骯髒,像回到七八十年代。我第一下反應這什麼鬼地方?我再也不要來香港啦!但第二天,我到處蹓躂,走過幾條街相隔的九龍塘,怎麼有此天壤之別?走在達之路上,我想,如果所有香港人都住在這種地方,香港一定能達到奮勇的層次,走着走着,心情才好了起來。

我有朋友到美國生活,他說,美國真自由,因為國家都不管你,我在香港創業時,政府卻提供了不少創業上的支援,加上香港社會的自由、公平與資本主義,給我一種感覺,只要你努力,就可以做到你想做!我甚至可以說,香港政府和社會是全世界最好。當然,我也會覺得香港有缺點,例如樓房太小、社會價值觀狹隘等。你看,所有年輕人一畢業一窩蜂跑去讀金融做銀行,不願意從事科技產業或創業。我認為,香港年輕人必須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出外找機會,你看南韓,他們的產品一出品場,定位就是全世界,而不止於韓國。
香港是華人的榜樣嗎
香港應該辦國民教育,指的當然不是愚民教育。我覺得,中國國民教育做得不夠好,美國家家戶戶都插國旗,但中國人對國家就是沒有民族自豪感。為什麼香港不把握機會,把國民教育做好呢?我來香港,就是想學習香港好的地方,改掉壞習慣,例如隨地吐痰、說粗口等。歧視是中國人根深柢固的文化,香港人這方面倒與中國人非常相像,有朋友問我,香港有沒有人歧視你?我說,我做得不好,被歧視是應該啊,我來就要改善自己。香港是全亞洲發展得最好的地方,應該將之作為華人的榜樣,最好讓所有中國人都變成香港人。但人數上難以匹敵,我好擔心香港無法保持自己的優點,專學大陸人的缺點。

一直以來,香港只有民主訴求,並沒有民主文化。看港資公司、香港家庭並沒有落實民主精神,老闆一聲下來,下屬只得照做。香港的民主需要時間培養的,你覺得香港現在混亂嗎?我倒覺得挺好,如果現在不亂一點,將來就出大亂。我自己創業,非常明白營運公司一定會出現狀況,香港人治理香港不過短短數十載而已,仍處於創業期。如果我不支持政府,還算香港人嗎?我們要給梁振英機會,真的不行,四年後他自然被拉下。可能你會覺得我的思想偏左,因為我是在中國體制下成長,孕育了我的信念和政治觀念,但這不代表我是邪惡啊。


梁雅茜中山人,廣州中山大學人類學畢業,零九年申請獎學金,入讀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碩士,現為助教。

香港 並不遙遠啊
中山和香港之間不過相隔一個海,有時候天氣好,在中山我能遙望港島區。父親年輕力壯時,和他朋友商量,我們要游水到香港!當年許多人就這樣游水偷渡去香港,非常危險,死了不少人。後來,父親並沒有跟他們游水過去,他常常笑着解釋:「因為我預見中國未來是美好的!你看,我說對了吧。」哈哈,我們最喜歡取笑他,不過因為膽小,不敢游過去罷。

我們從小看TVB、港台節目長大,受香港媒體影響非常深,我是到了初中時,住北方的同學告訴我,才知道大陸春晚這類節目。我們中山人,十戶裡總有幾戶有香港親戚,我們自己每年也會往返香港購物旅遊,間接地接收許多香港資訊。所以,香港對於我們而言,不太遙遠,在文化認同上,我們與香港比較相近。當然啦,在政治身份上,我們被劃分為大陸人,畢竟我們在中國體制下成長。這種混雜身分,特別這幾年,中港矛盾帶來標籤問題,讓我感到身分危機的問題。「港漂」這詞形容得真好,我們不太知道自己屬於哪裡。我在想,即使將來在香港住滿七年,我是香港人嗎?還是民間定義的新新移民呢?我認為,身分不斷地轉變,要給予個體空間,不要以一種帶有價值判斷或者歧視性的身份標籤在我們身上,這過於狹窄啊。
香港能躲開大區域發展嗎
我在中山大學念人類學時,覺得大陸的人類學與世界脫軌,教育很老式,我迷迷糊糊混到三年級,直到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的教授所影響,才令我真正地喜歡人類學。他說過,他念人類學是為了推進社會進步,改變中國,他為我們帶來了世界性的教育和新思維。畢業後,我決定申請獎學金,去中大人類學系念碩士。我當然希望自己也可以像他一樣,做對社會,對人生有意義的事,但對剛畢業的年輕人而言,先別空托理想,最重要是找到一份工作。我計劃畢業後,先留在香港工作,畢竟香港對比大陸自由度大,但我未有打算在香港永居。

雖然近年香港的本土意識越來越強,但再強也沒法獨善其身,大區域發展已是社會的趨勢。中國和香港的關係日漸密切,在民間上的交流將越來越多,影響亦只會越來越大。我自己偶爾替大陸雜誌寫評論文章,你會發現,他們需要來自外面的視角。我們身處香港,稍微抽離於大陸,自由度大一點,但又可以靜觀內地動態,掌握正在發生的事情。現在,眼看許多事情一下子掉入意識形態之爭,沒有中間聲音,作為學者,要位處中立,梳理事件多於爭辯事件,反對民間一種過於簡化的聲音,我希望做到這點。

淺談香港的民主與包容
人類學的訓練,讓我以旁觀者的角色,觀察社會上風風火火的事情,例如主流社會把中港矛盾當作香港人與內地人之爭,將問題過於簡化,Miss the point政府最喜歡大家爭執中港矛盾,可從而掩飾真正的矛盾,忘記社會問題源自政府政策失效及階級矛盾。政府這樣做,究竟服務哪一群人的利益呢?誰是真正的獲利者?如果思考只停留在反對內地人,宣洩情緒,就看不到真正的問題了。

事實上,這種排他與歧視,在香港社會一直存在,「包容多元」不過被建構的的國際形象而已,我認識一位嫁來香港十多年的北京人,她說她到現在仍然飽受歧視,在家裡地位低人一等。我就問她,這幾年歧視有少嗎?她說,少了,但不是香港人變好,因為多了大陸人來香港,他們習以為常而已。我因為讀人類學的關係,多與少數族裔接觸,知道他們時常被香港人歧視,程度更甚於內地人,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發聲渠道。我覺得,歧視源於不了解,讓你只依據自己的意識形態進行判斷,歪曲所有動機。美好社會應該是包容、有同理心和互相理解,每一個人不過想生活過得好一點而已。 香港人遊行時會喊叫民主口號,然而他們有沒有由自己開始做起,落實真正的民主呢?投票不是等於民主,投票不過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公共空間允許理性、公開討論和辯論的風氣與文化,才是民主文化的基礎啊。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遊香港邊陲之地

進修生活 03-04期

遊香港邊陲之地

──打鼓嶺坪輋

文/余婉蘭
圖/PMpmchiu1030@gmail.com

打鼓嶺坪輋在香港最北處,座落於接壤深圳的邊陲之地。走在路上,來往中港的大型貨櫃車和泥頭車迅速地駛經,揚起灰塵,過後,偶爾回復一絲屬於邊界的寧靜。天空明淨,綠茫茫一片,你向北遠眺,對岸三三兩兩深藍摩天大廈豎立,靜靜地,你看見它,它也能看見你似的。坪輋村民財哥曾揚開一卷偌大的照片,他說與攝影師蔡旭威走上坪輋的山頂,俯視這片與深圳接壤的土地,然後拍攝下來。十年前,這片接壞的土地仍然很美,綠油油一大片,十年後,對岸的深圳已面目全非。財哥說,不是親眼目睹,你還以為對面是中環商業中心區,而不是深圳,對面的摩天大樓密到連一個盆栽也放不下呢!對啊,那張照片要說的話,是令人感到震驚的話,它像在形容,鄰近發展急速,膨化得可怕,身前的一片綠油之地肥美可口,就等着邊界搗毀。



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已經舉辦過不少導賞團,但導賞團又豈止半日遊?讓大家認識客家文化,走走村落,摸一摸貓咪,吃一兩片茶粿,身心放鬆後,離開,揮手說再見,謝謝款待。導賞團的表面狀態是輕盈,但財哥一說到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這裡六條村,包括上、下山雞乙、大埔田、昇平村、元下村及坪洋新村非原居民村落將被遷拆時,他說了一句重話:「無論如何,我都一定不會讓政府來拆我的家園,要拆,連我的墓碑一併帶來吧。」這句重話和那卷偌大驚人的邊界照片以外,其他都屬於人情世界的那種歡快輕盈,我們會因為看見美好的事物而高興,因為聽到村民的遠久故事而咯咯笑,因為吃到軟綿綿,粘口的茶粿而驚呼,也因為村民的團結和堅定而欣賞,這些都確實存在,但是,來導賞團的人都無法躲開思考。


香港的糧倉
以打鼓嶺坪輋為例,政府計劃將它改劃成低密度住宅及特殊工業用途,不少被規劃的土地都是農地和非原居民居住地,原居民村卻獲全部保留,最好笑的是,本來打鼓嶺坪輋已經屬於鄉郊地區,政府卻計劃在這裡蓋綠化帶。

長春社專家估計,東北發展計劃裡,遭破壞的農地將達54.5公頃,相等50個足球場大小,想像這可種出多少供香港人的蔬果糧食?村民祝小姐告訴我們,打鼓嶺坪輋擁17個有機農場,本港數一數二的生產型農場,提供香港人食用的新鮮時令蔬菜。這裡由建村以來,家家戶戶都以耕種為生,現在仍有不少老農民種田度日,村裡有不少八九十歲的老農民,彎着腰,種一口新鮮的蔬果。近年內地蔬菜價格越來越高,隨着深圳廣州一帶的農田被發展,蓋滿商業大樓,農田越來越少,運來香港的菜遠至番禺等地,財哥告訴我們,現在香港人吃的都是三天前的蔬菜。近年,越來越多團體關注香港糧食自給率及食物安全的問題,這裡作為香港的糧倉,如果被倒上石屎英泥,大大影響香港未來的食物自主供給。

珍姐在打鼓嶺坪輋經營七萬呎有機農場,供應社區,她耕種了四十多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過慣了平靜、自由的生活。當知道東北發展計畫會將這裡一併收掉後,內心忐忑不安,她說:「政府說會發復耕牌給我們,但我現在已經快六十歲了,怎樣重新開始再經營新田呢?如果復耕地遠離住處、水質或地質不佳,我也不知該怎麼辦呢,一說起就很心酸。」



政府的糖衣毒藥
祝小姐說,昨晚這裡辦了一場元宵花燈會,來了二百人,三十名老老小小的村民合力招呼打點,由朝做到晚,勞累一夜。夜寂之際,賓客散去,才終於大伙兒圍爐吃喝。財哥笑說,以前小時,父母耕田,過時過節鄰居都會聚在一起,弄茶粿,玩樂。自從耕地越來越少,大家只顧着向外跑工作,為生活奔波。後來,村民變成點頭之交,感情疏淡。「現在大伙兒因為規劃、搞導賞團,再一次相聚。我重新看到小時候的畫面,很開心。」人情關係在零星機緣下尚可重來,打鼓嶺坪輋的一事一物在時間滴漏間能消失的都消失,坪輋馳名的苦瓜雷公鑿、釣魚郎、附近的養豬場或者家家戶戶鮮味走地雞,還有將來可能會消失的一磚一瓦。

你能想像,自己一磚一瓦砌成的家園,原來不是讓路給二十萬香港市民急切的房屋需求,而是變成豪宅區前面的一個公園,你的家就剛好埋掉在兩棵樹下,你會有什麼反應呢?如果那個家園換成是香港一大片碩果僅存的一片農地,香港自供的糧食所在地,你的反應又是什麼呢?新界東北發展除了是家園被毀的問題,也是關於讓出的土地被什麼利益持份者賣出換取利潤,香港普羅大生的生活是否被當作籌碼等問題。祝小姐說,希望透過導賞團,告訴香港人,政府這一粒包着糖衣的毒藥。


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創我資產

進修生活01-02期專題故事

創我資產

 

文/余婉蘭
圖/Sharon LamAaron Chow、星島圖片庫

 
美國前教育部長Richard Riley指出,2010年最熱門的十種行業,在2004年時根本不存在。也有專家鼓勵學生別着眼當下,應一畢業就投身尚未存在的職業、使用尚沒發明的科技、解決從未發生過的問題。聽起來,像時空錯亂,現在與未來重重交疊。
一代離場,一代接棒,變遷自然不過。然而,世界機器急速運作,網絡速度每兩年就增加一倍,超越我們感知慣的速度,連知識的使用期也迅速縮短一半。我們得花費更多的力氣追趕世界,否則我們於當下,頃間就成為過去,落後於現在,更遑論未來。
傳統安穩坐在辦公室,朝九晚十,埋首同一份工作,效忠同一間公司三五七載,安於刻板而耐久的工作模式,原來已落後太久。現在,有不少年輕人逐步脫離傳統的僱傭關係,遂向以自僱形式,身兼多職,不再困於朝九晚十的辦公室裡。名正言順Work & Life Balance,寓工作、興趣、創業與自我成長於一身。他們勇於冒險,更將自己視為資產般管理,定立方向,投放時間與金錢,透過不斷學習,磨鍊技能。同時物色志同道合的伙伴,看準時機,銳意打造自身,以取得最高回報。
二十一世紀新人類,練來周身刀,鋪陳人生地基,將自己建造於未來巨變洪流裡的不敗之地。


 

曾任教於倫敦商學院、全球20大頂尖商業思想家的Lynda Gratton所寫《The Future of Work is already here》開宗名義預言未來職場生態鼓勵新人類掌握未來的工作能力。「五千年人類歷史,過去百多年經歷最翻天覆地的變化。」十八世紀以煤與蒸氣發電,主導工業革命,引領世界,到了今天,一道力量過於微弱。Lynda Gratton認為,至2025年,未來世界有五大力量,包括科技發展、全球化、人口結構的改變、社會性趨勢及低碳能源,在改變世界之餘,也扭轉職場生態,人人將成為主角,以自僱形式立於社會



你就是資產 如何打造自身?
到了2025年,超過50億人以流動通訊連繫,與資訊科技的關係密不可分。其中「雲端科技」值得一提,因其成本低、速度快,讓人們可以免費獲取大量「通識」,狹義下的通才將被淘汰。首先,Lynda Gratton認為,淺薄的通才或只專精單一領域,岌岌可危,隨時被成千上萬的人所取代。如何將你與其他競爭者區別呢?你要以獨特而多樣的工作技能,標記「你是誰」。社會對跨領域專才更為渴求,他們精通三四個領域,跨科融匯後,工作潛質更大。普遍以安穩為大前題的倒映,竟是危險處境,因為它限制你其他領域的發展。有時候一場金融風暴,職場世界就人仰馬翻,忠誠等於死守。

其次,作為以自僱形式,身兼多職的職場新人類,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社會資本,亦即人際脈絡,在職場生涯裡非常重要,社會學家Mark Granovetter發現,求職的主要資源及資訊,來自朋友的朋友或泛泛之交,網絡的深度及廣度對未來越來越重要,你必須刻意經營人際網絡。Lynda Gratton亦提到:「你要在人群中突顯出其專業的領域,鶴立雞群,另一方面你得與志同道合的群體保持緊密聯繫、合作,才可以創造最大的工作價值。」

最後一點,
Lynda Gratton認為,職場新人類必須認真地思考:「你究竟想過怎樣的生活?做什麼工作?在回答這問題前,先充分了解自己的個性、專長及興趣。正向心理學研究亦顯示,人如果從事熱愛而且有意義的工作,就會享受到工作,產生忘我的心流效應。這種強烈的體驗,會為你帶來具價值的經驗,而不再如從前,工作為賺錢,青春變得一文不值。近五年間,越來越多年輕人表示,願意做一些低薪的散工或兼職,捨棄物質生活,工作不為掙錢,只為追求理想。




周身刀 變則通
莫理斯(Trevor)是職場新人類的原型或前身。他現為廣州市盛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影視製作總監,未來計劃將荷里活的電腦特技引進中國,並訓練相關人才。「這是最佳時機,現在中國內地的票房爆發力驚人,資金充裕,市場龐大,人才也有,唯缺乏經驗。」數年前,Trevor幸運地遇上影響他至深的《魔戒三部曲》特技大師Richard Taylor,向他取經學習,開始合作製作紐西蘭及中國合拍的CG動畫電影,累積經驗,迎戰中國電影史上新一頁。現在,的確是最佳時機。零二年Trevor開始踏進電影動畫製作,那時CG動畫行業走下坡,鬥平鬥短視,難以發展。幾經十年波折,黃金時機終於來了。
時機的形塑千絲萬縷,什麼叫時機?
追溯個人歷史,在劍橋大學國際法律系博士畢業的Trevor,本應當律師或教授,怎想像到,他先得拋掉終生職業,經年累月,另開專長,屢敗屢戰,才遇上這最佳時機。



 


法律系博士染指電影特技
Trevor
從小就喜歡創作,考上劍橋大學後,有想過讀英國文學、哲學,但「文人無前途」,後來順應父母心意,選擇了他不無興趣的法律學系。就這樣,在劍橋念博士待上七個年頭,在倫敦教了十年書,日子一眨眼就過,驚覺想改變,想走回創作路。眼見英國社會死板,不由得人從擅長的職業裡變換。他想到回香港,「香港人靈活變通,人人都在不同的職業遊走,香港也許有機會。」

零一年回到香港,Trevor說,香港最蓬勃的創作領域就是電影,他決心入行,由零開始。頭兩三年,他從事廣告撰稿、翻譯,邊搵食,邊多接與媒體相關的工作,建立人際脈落。而第一份踏足電影的工作,就是為發現頻道及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的亞洲紀錄片撰寫旁白,將紀錄片重新包裝。這份工作收入微薄,他只得另外靠接律師樓的文書及翻譯工作,幫補生活,苦過一段日子。幸然,在電影圈子建立的人際脈絡發揮作用,開始有人找他當監制及編劇,製作全球第一部全電腦動畫製作的華語電影《龍刀奇緣》,吸取製作電影的經驗。後來他自學動畫製作及剪接,與友人創業,開了2D動畫製作公司。可惜那時CG動畫行業走下坡,鬥平鬥短視,難以發展,公司倒閉。零七年被迪士尼招攬他,擔任亞太區的資深創作經理,負責內地迪士尼動畫製作,可苦無發揮空間,叫他最飲恨。

香港精神 變通拚博 
監制、編劇及創業都嘗過,道路並不平坦順利。家人曾提醒他,與他同期畢業的同學在法律界多有成就,Trevor卻堅持:「這視乎你的人生要求什麼。心口寫個勇字,拍心口,出去拍門找機會,找啊找啊就有。」之前的經驗,監制、編劇、創業經驗及人際網絡,甚至法律知識,並無浪費,累積下來,直至遇上他的合作伙伴Richard Taylor,事業中志同道合的同伴,Trevor累積下十年經驗,給予對方充分的信心,雙方一拍即合。這些都是後來的故事。

「到了某年紀,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了解到自己擁有什麼技能與知識,懂得物色合適的合作伙伴,然後落手落腳去做。」香港經歷幾番經濟轉型,窮則變,變則通,Trevor也經歷幾番轉型,遇上時機,大概四十八歲剛剛好,不早不晚。他說,下一目標是製作屬於自己的電影,經驗累積下來,他手上這幾張刀,倒像為他未來的獨立電影所準備。

「你得時刻預備,目光須遠大。世界轉變急速,手上的這張刀可能隨時無用,你要有準備換另一把刀,留有後著。做投資,你也不孤注一擲,趁年輕,抓緊時機。」他笑說,最好像《蝙蝠俠》導演Christopher Nolan娶到一個能幹的老婆當製片,與自己一同拚搏,一加一等於三,由個人變團隊,這盤「生意」將更加強大。





新新人之生活與生存
盧敏(Wynne)一直由天真的想法裡脫胎。在美國柏克萊大學讀書時,「天真地」選擇了純粹為擴闊視野的Media Studies,同期畢業的同學紛紛投身主修相應的職業,建築、會計、工程或廣告行業,事業路至少合理,一帆風順。畢業後,剩下她毫無頭緒,唯有去撞去試,後來選擇以寫作為生,投身記者,卻無法享受咬文嚼字及死命趕截稿日,做了半年後就離開。

她也曾「天真地」認為,工作無法定義自己,不過佔人生小部分。搵到食、準時放工、毫無壓力即可,工餘時間盡情投身音樂、唱歌作曲,她以為自己一輩子就可以這樣過活。豈料,香港老細們當頭棒喝:「員工的人生就是打工!」Wynne第二份工作是在一間國際知名的時裝平台,當行政助理兼秘書,升職無望,月薪不過一萬,晚晚OT,青春盡賣給老闆。

工作實在盡佔人生。那時,她才開始思考,工作是什麼。
自由主義等於虛蕪主義
Wynne說她最近在看一本書,始明白自己作為二十歲出頭,剛畢業不久的年輕人的心理狀態,「這本書叫Defining the Decade,是由一位心理醫生Dr. Meg Jay所寫,剖析許多剛畢業的年輕人,一畢業就打散工,享受生活,竟是因為猶豫,面對眼前眾多可能性,不敢選擇,因為怕一旦確定未來,就失去其他選擇。殊不知道,隨着年紀越來越大,選擇越變越少。」這竟不是自由主義作祟,而是源於青春期的漫無頭緒。「當陸陸續續發現身邊朋友已有各自的生活軌道,就感到害怕,原來人生有時間表。」
這現象在美國甚為普遍,鼓勵「You can be anything」。倒在香港,安穩專一至上,我們知道,社會急速變化,立下專一的志向非常不妥,Defining the Decade的理論倒點醒新新人對工作另一番思量:目標及發展工作技能的重要性,漫無目的地打散工,是無法建立處身世界的位置,因自由過度,地基不存在。於是,Wynne開始劃分工作(Job)與事業(Career)的分野,她希望自己可擁有一技之長,無可被替代,而不是販賣青春。她人生下一站,希望從事心理輔導(Clinical Psychologist),轉入更深、更專業的類型。

工作進化論
Wynne從小就開始玩音樂,造詣相當高,機緣巧合下,組了樂隊,也獲得機會定期在咖啡廳表演的機會。Wynne說她現階段獨立生活,自己養活自己,手停口停,得想辦法謀生。最近她考慮當歌唱老師,開發另一種謀生技能,於閒時賺點外快,唱歌及彈結他正是她專精的領域。

「深知在香港玩音樂無法糊口,唱歌
是我另一個身分,雖然不止於興趣層面,但不能位居事業。Wynne覺得,事業是關於個人價值,代表你來到這世界的意義。「我覺得幫人好重要,自己擅於一對一溝通,對心理有敏銳觸覺,加上分析能力強,希望可以運用自己的能力,貢獻世界,所以選擇做心理輔導。」為了解未來投身的職場,她特意與資深臨床心理學家吳如花醫生會面,諮詢就職情況及工作內容,踏出實踐理想的第一步。

從Media Studies畢業下來,當過記者、行政助理及撰稿員,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現在打算確定事業路向,建立人生的縱軸,橫軸則是音樂表演及歌唱教學,向目標進發之餘,不敢怠慢辨認自我的音樂。理想及夢想兼而有之,像新新人類的雛形。後來問及,才知道與她哥哥的狀態相似,他
藝術系畢業後,辭掉一份穩定的工作,現在全力創業,搞網上音樂雜誌,另靠其他副業如教英文、翻譯等工作幫補,其餘時間也組樂隊,玩音樂。

二人同樣努力地經營人生,為自己在世界建立位置。

事業
人生是一盤資產
求職廣場行政總裁陳筱芬博士將事業人生比喻為一盤資產,她說:「孫子兵法說,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你的才華及興趣都是資產的一部分,該如何管理才將自身建於不敗不地呢?」

陳筱芬博士認為,你要先投入成本,包括時間、金錢、學識及熱情等,作為未來人生的投資。首先,激情與動力非常重要,每天睜開眼,你要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活,找你熱愛的事情去做,才能創造與累積有意義的經驗。其次,你必須為自己負責任,再投身理想前,你要搞得掂自己,養活自己,讓身旁的人感受到你的決心,尊重及支持你的決定。找到方向就埋身實踐,隨着年紀增加,你會為自己儲蓄到財產(Financial Capital)和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越做只會越得心應手,利於時機,最後你將得到最大的投資回報,達成理想陳筱芬博士表示:Trevor正正是一個成熟的例子,而Wynne則剛開始起步,但她擁有知識、激情、方向,她開始進行投資、預計成本、準備行動,等待回報及時機。」陳筱芬博士亦同意Lynda Gratton的說法,認為與他人連結,對累積社會資本非常重要。新時代令科技進步,網絡更加頻繁,增加你與他人連結的機會,你容易被看見(To be seen),你也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Trevor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信任,他的時機也來源自人際網絡,他用了十年時間就成為熱情的經驗創造者,越做越投入。」
終生學習 邊學邊做 
如果人生是一盤資產,除了管理以外,還得懂為自己增值,更新所學,以面對急速轉變的世代。從前,進修系統非常複雜龐大,進修得花上四年,但每一個人能投入的機會成本有限,故此,進修模式漸趨靈活,毋須只在學院增值自己。陳筱芬博士認為,在新世代,每個人先要挖掘自己升各種進修的模式。

Wynne想做心理輔導,得返回學院,畢竟這是較為專業的領域,需要通過考核制度及認證課程。但Trevor的例子則不同,他醉心於CG動畫製作、電影監制及編劇,大學尚未有學歷課程可以滿足到他,所以他寧願靠實踐,向國際大師學習,邊學邊做,增加知識與經驗。這正正是新時代,獨特的進修方式。
陳筱芬博士觀察大學課程的認證制度追不上社會變遷,不少社會熱門議題,包括社企、環保、老人護理、保育或農業等,坊間都沒有相關課程。她建議,新人類投身理想時,不妨以小博大,投入社區參與,邊做邊學。幫助別人之餘,同時經營人脈及累積經驗,及後再看看自己是否有持久的興趣與熱誠,才考慮投放更多成本,積極進修,學懂「分散投資,減低風險」。

蝴蝶效應

進修生活01-02期

蝴蝶效應

文/余婉蘭
圖/被訪者提供、余婉蘭、星島圖片庫

「蝴蝶是低等生物,要保護熊貓、獅子、老虎都黎唔切,有排都未到蝴蝶。」楊建業(James)自稱蝶痴,研究蝴蝶四十年,拋下這句政治隱約不正確的話。

正當外界人人都打起生態或文物保育的旗幟,誓與政府的發展論對着幹時,James又說,任何時候,人的生活都大於蝴蝶,我可不會為保育一隻蝴蝶向政府大動干戈,遊行反抗。前人留下六成的郊野公園土地,不要動它們分毫,我就心滿意足。

他反問一句,究竟香港有什麼特別品種的蝴蝶需要保護呢?「許多人都不了解蝴蝶的生態,見到一隻大陸飛來的漂亮蝴蝶,也嚷叫保育至上。請將視野擴闊一點,以世界性的物種看待蝴蝶保育。」他認為,香港只有黑斑陀弄蝶及珀酣弄蝶這兩種蝴蝶最需要保護,因為至今只在北越發現,彌足珍貴。「當我知道牠們在郊野活得好好,就不用擔心了。」

得不到預期的反應,像不夠痴迷,對於人而言,蝴蝶是什麼呢?「蝴蝶不過身外物,我曾見過喪失理性的痴迷程度,為了阻止妻子踩死一隻毛毛蟲,將手抱兒子拋在地上,最後送醫院,極端得如此。」後來知道, James花了三年時間追蹤的么紋稻弄蝶,這是一隻人人以為很普通,實際上大家都錯認的蝴蝶。

一個研究蝴蝶四十年的人反問一句,究竟蝴蝶是什麼?他應該有答案,但一直反問。

香港是一處特殊地方,頭頂時常有特殊光環,小小地方,連蝴蝶品種的多元也富標誌性。香港總面積佔中國的萬分之一,但蝴蝶品種卻佔中國紀錄的2,153 種的百分之十一,足足有約240 種,澳門只有85種,台灣不過多於香港百多種而已。James說:「香港蝴蝶生態地位的確特殊,因為這裡氣候溫暖,鄰近蝴蝶喜歡飛來過冬,加上雨水充足,植物及動物種類豐富,有先天優勢。近這幾年香港總會找到新紀錄,因為多人玩攝影,捕捉蝴蝶美態。早幾年,在果州發現的薇黃弄蝶,在大陸、台灣都沒有。」

在香港,冬天是賞蝶的好時機,許多特別的品種,都由鄰近寒冷的中國地區飛來,但綠色力量蝴蝶調查報告顯示,本地越冬斑蝶越來越少,在屯門小冷水,過往高峰期每年成千上萬的越冬斑蝶,近幾年跌至不足100隻,減幅驚人。

鱗翅目學會的理事周瑞明(Louis)說,政府現在對蝴蝶保育的政策嚴重落伍,頃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否你不蓋高樓大廈,就能保護到牠們呢?又不見得。蝴蝶的生存,與其他生物相輔相成,事實上,當發現有特別品種的蝴蝶,政府不妨考慮另闢保護區。」理想歸理想,如同香港其他形形式式物種的生態保育,從來都是民間焦急,政府不喜觸碰。




兩代人的蝴蝶史
James
Louis算是香港第一代的蝴蝶愛好者,James1970年代開始捉蝴蝶, Louis則始於1980年代,當年,香港只有不夠十個中國人研究蝴蝶,其餘都是英國人。Louis喜歡自稱舊一代人:「我們舊一代人,用菲林相機,不像現在可以隨時用數碼相機捕捉蝴蝶的美態,所以當年我們會捉蝴蝶,當標本收藏。」James說那是沿於一種獵人心態,中一時,他的母親甚至替他製造捕蝶網,任由他通山跑,養蝴蝶、觀察蝴蝶生命史。「從來沒有靠過學校老師。」他們二人的知識,都靠自學。現在Louis負責到各間學校教授蝴蝶知識,鼓勵學生親手養蝴蝶,從中學習生物知識,但家長 那一關較難過,所以蝴蝶興趣班得以親子形式教授,現世代沒有取得家長的共識,休想在家裡養蝶。從前他們拿着捕蝶網通山跑,現在你一展示Hunting Equipment ,意圖捕捉昆蟲都是犯法,家裡或郊外,都無法反叛。
James喜歡以達以文生物演化理論(Theory of evolution),解釋蝴蝶的生命歷程,觀察牠們在世代與世代之間所產生的變異,他講蝴蝶從非常人性化:「由於蝴蝶物種地位較低,處被動狀態,注定被吃掉,但牠們千萬年來就學着活過來,不斷地演化出各種自我保護的能力。蝴蝶成蟲會滲出蜜糖,用來巴結螞蟻,牠們圍住吃甜水時,就可保護自己;例如斑蝶蛹則是金屬色,有點反光,敵人來攻擊之際,被自己反照的倒映嚇破膽;蝴蝶一出生的目的就是交配,希望生一堆頭卵,總有一隻有機會存活。牠們一到交配之際,就飛到最高的山上,這叫做「登峰行為」,若交配成功,雌蝶會飛下山產卵。」



蝴蝶研究 竟是奢侈玩意
香港鱗翅目學會於1997年成立,主要出版較學術性書籍,除了舉行蝴蝶標本展覽、到學校講學外,亦進行多次的蝴蝶調查。該會曾與大學合作,與廣東、湛江、南京、海南島、台灣的蝴蝶學會聯絡,標記冬蝶,並進行冬蝶遷移的研究。James說:「我們與其他國家聯繫,互通消息,才知道標記的意義,香港只需要知道那些蝴蝶的來源和終點站即可,香港地方很小,蝴蝶一天就飛走,放眼世界,實際在香港要做的功夫不多啊。」所做不多的背後,都是資源問題,香港地,時間和金錢都匱乏。

「我曾經在德國遇到一些已退休的人士,他們組織蝴蝶調查隊伍,進行Pure Research,那些Research毫無用途,所以通常進行調查的都是教育程度較高、生活無憂的已發展國家,蝴蝶學會在內地永遠無辦法找到義工,他們吃都吃不飽,管你什麼。」James小時想讀昆蟲學,他爸爸問,咁你點搵食啊?結果他去讀會計,「這是一般中國人的心態,短視、搵錢至上。我四十五歲那年就退休,拚搏夠了,毋須奔波,剩下半輩終於可以盡情研究蝴蝶。」Louis笑說,認識玩蝴蝶的大多數是成功的商人,他自己本來做絲綢生意,也退休了,將來的願望是開發祖國的蝴蝶,不要只讓外國人揚威,James則希望有生之年,看見香港擁有一間蝴蝶博物館。


追蝶熱門地:

http://192.168.22.11/PhotoLib/PhotoManagement/Details.aspx?id=8515714&row_num=159&processed=&listmode=4
初級之選
大埔鳳園蝴蝶保育區
據統計資料顯示,鳳園的蝴蝶品種超過200種,佔全港總數240多個蝴蝶品種的八成,當中約有50個品種屬本港不常見的蝴蝶,其中以裳鳳蝶屬和燕鳳蝶最具特色。另外,James表示:「該地環境安全,沒有太多蚊子,適合親子樂。」
James 心水建議
大埔滘自然保護區
此自然保護區是一個受到良好保護的林區,因而聚集了眾多蝴蝶。燕鳳蝶和裳鳳蝶經常在大埔滘野外研習園出現。罕見的橙色枯葉蛺蝶也經常在林蔭小路上出現。在山火瞭望台,你能看到樹冠上各種各樣有登峰行為的蝴蝶。James表示:「五十年代起便沒有砍伐樹木,植被保留很好,交通也非常方便,可發現許多罕有的蝴蝶品種。」
荃灣城門水塘
據綠色力量調查,城門水塘獲市民選為「本港最佳的觀賞蝴蝶地點」。同時,該團體亦公布城門水塘能發現達120種蝴蝶,佔去全港一半的蝴蝶品種,其中包括全球最細小的鳳蝶燕鳳蝶。
鹿頸至谷埔
鹿頸擁有香港最大的淡水沼澤,背靠八仙嶺,提供了多樣濕地生境。加上環境優美,被大自然包圍,是觀鳥、賞蜻蜓及蝴蝶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