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0日 星期一

21世紀的管理思維

進修生活4-5期專題

21
世紀的管理思維
文/余婉蘭
圖/余婉蘭、星島圖片庫



李嘉誠克勤克儉,富而不奢,以信譽為先,被標誌為現代儒商人物然而,以他為首的李氏帝國,對香港人而言,只會被指涉為李氏力場、大財團及暗黑帝國,似乎沒有香港人想起過他「儒商」的名號。最近,有內地大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語氣誠懇,希望李嘉誠正視荃涌碼頭工人的訴求,介入事件,否則其名譽將蕩然無存。這讓人想起,日本資本主義之父,日本第一銀行總裁澀澤榮一,聽說他是《論語》推崇者。他曾提出「士魂商才」理念,指一位商人既要有「士」的操守、道德與理想,又有「商」的才幹與務實,才能獲得真正成功,經濟與道德缺一不可。
孟子說過「為富不仁」,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也有「所有的商業皆是罪惡」之論,這兩種說法過於偏激,埋沒「為富之仁」的可能性。只是,到了今天,新自由主義及資本主義橫行霸道、市場經濟變成市場社會,資本家、大企業及富人的財力雄厚成為孟子及亞里士多德口中的原罪,主流意識裡,經商思維暗含壓迫、霸權、利益至上與兼併侵吞。最近數年,接近民憤爆煲的臨界點,弱肉強食的定律體現暴力,99%的人開始憤怒,階級與財富分佈的平衡喪失,連奧巴馬也不得不模仿社會主義的做法,推行全民醫療保障,力挽狂瀾。
市場社會如何走下去呢?當BBA學生在大學裡仍不斷地被貫輸「盈利最大化」,特首仍舊高舉「經濟至上,搵錢至上」,看不見滿目瘡痍。
現今社會,新自由市場體制究竟有多好?有多不好?
企業家掌握社會大量資源,其良心與社會責任是否只限於一兩場慈善晚會或者鼓勵員工參加一年數次的老人院活動?營商或管理的意識型態需要大扭轉嗎?
1%企業家與99%人的關係是什麼?他們與天地萬物的關係是什麼?他們的子孫未來將會怎樣呢?
越來越多人重新高舉「國學」,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經營、個人管理,甚至是社會管理。經濟高速發展,迎向富庶,連中國本土也逐漸喪失中國傳統價值觀,禮崩樂壞,道德淪喪。早於數十年前興起的「國學」話頭,聽來又開始重要了。

要命又要錢 與天地長久共存
做訪問時,城市大學營銷學系教授周南教授隨意地偏側身體,先將迎面相對的壓迫感收藏起來。記者手抄筆記,而他放慢語速。或偶爾停下,把玩問題本身,並沒有一味專注答案。這種彼此相應往來,也應該被視作「道」,自然而和應,辦公室裡,氣場逐漸由訪問舒展為聊天。

在城大教授工商管理榮譽學士課程的周教授說,學生看了他的書,都說一句,內心平靜,因為他沒有一味兒叫人衝,叫人競爭,或掙更多錢。「做品牌,經營生意,與做人無異,如果一味不知足,要錢不要命,忘記市場除了自由以外,秩序,即道,也非常重要。做品牌,如果想要順利,是先「順」從道,「利」才會接着來。」

周教授憶述,他是當年少數能考上教育部出國研究生,30歲到美國學習營銷、品牌理論與實踐,其「溝通與重視顧客需要」的服務理念,衝擊了他,打開他的知識大門。12年後學成歸來,重新面對華人社會,深明「陰陽之道」,不能一味只用非華人的理念,於是,他開始將之融入儒家文化,如「義大於利」、「登高必自卑」等的君子之道,企業必須擔當社會責任,理性之餘加上中國的精神價值面向。後來,他再進一步吸收《道德經,走向悟道之路。「美國文化比較直接,外向,強調他勝;中國主流文化儒家強調修心,則代表自勝,道德經的境界比他勝與自勝都更高,因為人為總有偏差,人與人之間的糾紛產生於各式觀點,但自然規律只有唯一一種,也是關於人類與天地長久共存。」

眼看國在山河破,環境、物質及精神三重污染,將子孫的福祉也賠上,《道德經》的精神價值在當代中國社會特別重要。「對地球母親,要先順從,其次是保護,最後才發展,但現在人人都背道離德,一味發展。」

以無事取天下與無為而治
周教授認為,市場順應時勢,不斷轉變,作為營銷人員,得洞悉世界潮流、市場趨勢,比其他人更早地認識市場規律,找到空白點,不奪人,以奇思妙想開創新產品。如老子所言,「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企業治理靠正道,市場策略用奇術,在無損他人的情況下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順應時勢之餘,事實上,商人無法掌握客戶的口味,能做的只好把握住良心。周教授一直提倡:「用良心來創造品牌。」近年,日本食物生產商開始在食物上加上「非中國製造」的標籤,以增加顧客信心,反映中國食品臭名遠播,聽來就一陣羞恥。周教授說:「營稍不是贏銷,而是贏心,如同做人無異,這樣才可以長期旺財。」

周教授最喜歡以香港著名的企業家施永青為例子,說明《道德經》對施永青管理上的影響。據聞施永青在廁所裡被一本《道德經》開悟,後效法老子的無為而治治理團隊,他曾說過:「我想給員工有充分的自主空間,這就要減少上面的干預,上面要無為,下面才有為。這不是從競爭角度出發,而是人文主義角度。」除了下放權力,施永青也樂於分利,將公司營利的三分之一分予員工,孫子兵法所言:「掠鄉分眾,廓城分利」。只要有公平合理的分利,就能上下一心,這就是施永青的成功之道。周教授幽默地說:「企業家最喜歡做善事捐款,但我認為,你對員工好一點,已經在做善事啦。」

如蘇東坡所言:「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知子自知。」周教授認為《道德經》的道理都好簡單,道日用而不知,只要多讀,放在心裡,身體力行就行了。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以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中華文化 花果凋零?
郭少棠教授問:「你能想像,2047年的香港會變成怎樣嗎?」記者正面對着郭教授,他劈頭問來這問題。好難回答的問題,答案像你所不願意靠近的黑洞,你預知掉進黑洞的憂忡與無助,如同歷史旋渦般的性質。他再繼續問:「204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100年,也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創校100週年,21世紀過了一大半,世界形勢將有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在全球化的階段扮演什麼角色?不論香港或中國的年輕人如何迎接這時刻?」
作為長期研究中西歷史的學者,郭少棠教授以大歷史觀切入,探索中國的未來。他提出其中一核心觀點:「從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文化不斷經歷時代轉化的衝擊,由固步自封,到面對經濟開放,內外文化互相影響、涼滌更新。直至現在,經濟成功的基礎輕易動搖,我們得反思,社會有沒有引導和諧發展、同時追上時代的文化價值呢?這才是我們的根基,未來數十年的文化復興,將起關鍵性作用。」
這數年他在香港與中國開展的教育工作,如同承傳他的恩師牟宗三、唐君毅和王德昭的教育使命。「他們1949年在香港建立新亞書院,以宋明理學結合西方的博雅教育,致力轉化與復興中華傳統文化與哲學。現在,我希望透過建立更國際化的博雅教育網絡。」
四根支柱 支撐歷史巨輪
「我們想像自己是政治人物、高級公務員或特首,站在較超然、理性的位置,社會將來應該怎樣走下去呢?你作為一名管理者,有沒有整體策略?未來想用什麼價值標準管理社會呢?甚至學校、家庭、個人,我們以什麼原則考量?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哲學思想可作參考嗎?所以我提出有社會公義和人性化的管理學,強調發展一個更有誠信和效益的社會價值,各級互相配合,香港才有未來。」
郭少棠教授說,香港人益發焦慮,期待透過普選就可將社會問題一下子掃清光,這沒有可能,因為香港人所期待的民主,不能只靠普選,以外需要好多因素去配合。「為什麼將所有賭注只放在那上呢?我們又不能指意政黨,那靠誰呢?」郭教授認為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是重要一環。Liberal,其中一個含義是自由與開放,所以他站穩腳步,全力埋首於教育。過去一年,他嘗試復興新亞文商書院,聯繫孔子出生地的尼山聖源書院,結合德魯克現代管理教育,希望可培養出有社會承擔的管理人才。

歷史學家一直在談未來,那年輕人該如何準備未來呢?郭少棠教授說,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現代的教育已經不像從前,我教,你就要學。現在已經是學習年代,你只須教他們怎樣去學,讓每個人主動追尋知識,大家一同討論。郭少棠教授已預設兩地融合正逐步發生,他表示:「香港年輕人要問一些根本性問題,不要只停留表面的問題,才能尋找好的方向和基礎。年輕人不妨以這四條支柱為思考起點,包括了解生活及歷史淵源,由大歷史觀了解中國;其次是強調個人成長的價值,培育學生品德;在終生學習的過程中思考個人方向,及第四條最重要的支柱是,思考2050年香港、內地以至世界的處境。」


「止、靜、定,安、慮、得」
談管理社會,過於宏圖,郭少棠教授說,德魯克管理也適用於個人管理。由於香港生活急速,資訊流通也非常快速,社會現象雜亂,讓人無法停下來思考。「止、靜、定,安、慮、得。」是郭少棠教授給年輕人的良言。「你要停止,定下來,安靜下來,才能定安地思慮,才可得着。」他提議每天抽515分鐘時間靜下來,尋找內心寧靜。如同佛家所講的禪定、放空。「別執着,將各種思念完全放下,靜默,你才有空間反省。」
郭少棠教授這項「巨量的」教育計劃,尚在起步階段,20052011年他在珠海協助創建首所香港與內地合作成立的大學,累積了不少在內地辦學的經驗,整合了「四維教育」,把學生放在中心,組成「師生家國」的互動網絡,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聽來,像將現在教育商品化的劣貌逐步扭轉。他興致勃勃地說,數年後你再來訪問我吧,再看看辦成如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