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港漂?中港對奕?

進修生活03-04期專題
港漂?中港對奕?

文/余婉蘭
圖/PMpmchiu1030@gmail.com)、被訪者提供、星島圖片庫




今天,香港與中國內地在經濟結構、金錢和人口流動,出現了前所未見的融合過程,「五十年不變」己成為明日黃花。「港漂」,近幾年流行的身分詞彙,這種人口流動,就像世界各地的人口流動一樣,沒有什麼特別。只是在近年中港融合這敏感話題下特別射來一盞大光燈,招來身份認同危機和群族鬥爭,情緒激動,大家紛紛嚷叫着我是香港人,你們不是!港大社會學系系主任呂大樂用一個有趣的比喻,反問究竟「香港人」真正的內容是什麼。「就像我們選香港小姐冠軍,卻發現原來她是在外國長大,說半鹹淡廣東話,她代表香港小姐的原因,只不過因為她長得美而已。」「香港人」真正的內容是什麼呢?港漂,我們所認為的他者,人在香港,如同鏡子,比起噓嚷吵雜的主流論述,竟更立體地觀照「香港」的真切現狀。


呂大樂說,香港人對港漂並不了解,因為你沒有辦法由外貌區分他們,對其概念相對模糊。「內地人來香港分許多種類,一種是家庭團聚,每天入境處開放百多個位,另外一種是內地人來香港的大學讀書,不一定留在香港,第三種就是他們經內地公司安排,來香港工作。而我們所說的「港漂」一詞,由「北漂」演變過來,源於1998年賽馬會資助了首批數十名內地應屆高考生來港讀書。」
直至2001年,特區政府開始放寬內地生來港讀者的申請,讓香港居住滿七年的內地生,可以獲得香港身份證有統計顯示,在香港就讀與工作的內地畢業生已超過五萬人,而這五萬人裡只有一半選擇留下工作和生活。這與我們想像的都不一樣,大部分香港人第一個想法是,他們能來香港工作,這麼好機會,還不盤算賴死不走嗎? 「香港政府非常奇怪,輸入內地人才的計劃處於無人駕駛的狀態,也欠缺全面的人才政策,沒有對準香港的人才需求,幾百個課程招來滿街的內地學生,但最後無用武之地,有的港漂只好黯然離開。」呂大樂再次用「古怪」來形容香港:「另外,香港人其中一種古怪的特點,就是過份自我感覺良好,落後於時勢,雖然香港對港漂人仍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現在情況大不如前了。別忘記,他們要拿香港身份證,就得放棄中國戶藉,今時今日他們會仔細考慮,也不一定選擇香港。」原來香港人不是如首屆藝評獎冠軍賈選凝小姐所說的自卑,而是過份自信,還記掛着搶飯碗的問題,眼睛長在自己身上,看的就都窄窄小小,如果將眼睛放回港漂身上,又是什樣的視野呢?

***(訪問以第一人稱轉述,記者略作編排修改。)

耿春亞
安徵人,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生,零二年時申請來港報讀城市大學納米半導體專業哲學碩士,畢業後決定留港創業,現於香港科技園擁有一間公司。

香港身份與身份證
我來香港已經11年了,但未打算申請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因為如果換了香港身份證,就得放棄中國戶籍,這不方便我在內地開公司、發展業務。有些人說,換了香港身份證就能享用福利啦,或到其他國家旅遊、工作時方便辦簽證。我們這些所謂的「港漂」,都覺得香港身份證吸引力不大,中國身份證比較重要,沒有的話,回大陸,連樓房啊什麼也不能買。

雖然沒有香港身份證,但並不妨礙我對香港的歸屬感和認同,我覺得自己已經是真正的香港人啦!由我決定在香港結婚,落地生根之始,就當了香港是家。我很同意梁振英說的「家是香港」,我會補充一句「愛在哪裡,家就在哪裡」,我和家人留在這裡生活,家就在香港。我想,「港漂」像是你不想走,但又不知為何留下的感覺吧。我已經過了「港漂」那種不安定、漂泊、不知歸處的階段。
由深水埗到九龍塘 
我覺得,香港的核心價值是Location,你選擇在什麼地方生活,其實是選擇了怎樣的文化。當初為什麼我會選擇報讀城市大學呢?因為我非常喜歡九龍塘。九龍塘過了南山村就是石峽尾、深水埗等地方,是香港最底下階層的生活環境。記得當初來香港,頭一兩個月我就住在深水埗唐樓的劏房,那裡居住環混雜骯髒,像回到七八十年代。我第一下反應這什麼鬼地方?我再也不要來香港啦!但第二天,我到處蹓躂,走過幾條街相隔的九龍塘,怎麼有此天壤之別?走在達之路上,我想,如果所有香港人都住在這種地方,香港一定能達到奮勇的層次,走着走着,心情才好了起來。

我有朋友到美國生活,他說,美國真自由,因為國家都不管你,我在香港創業時,政府卻提供了不少創業上的支援,加上香港社會的自由、公平與資本主義,給我一種感覺,只要你努力,就可以做到你想做!我甚至可以說,香港政府和社會是全世界最好。當然,我也會覺得香港有缺點,例如樓房太小、社會價值觀狹隘等。你看,所有年輕人一畢業一窩蜂跑去讀金融做銀行,不願意從事科技產業或創業。我認為,香港年輕人必須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出外找機會,你看南韓,他們的產品一出品場,定位就是全世界,而不止於韓國。
香港是華人的榜樣嗎
香港應該辦國民教育,指的當然不是愚民教育。我覺得,中國國民教育做得不夠好,美國家家戶戶都插國旗,但中國人對國家就是沒有民族自豪感。為什麼香港不把握機會,把國民教育做好呢?我來香港,就是想學習香港好的地方,改掉壞習慣,例如隨地吐痰、說粗口等。歧視是中國人根深柢固的文化,香港人這方面倒與中國人非常相像,有朋友問我,香港有沒有人歧視你?我說,我做得不好,被歧視是應該啊,我來就要改善自己。香港是全亞洲發展得最好的地方,應該將之作為華人的榜樣,最好讓所有中國人都變成香港人。但人數上難以匹敵,我好擔心香港無法保持自己的優點,專學大陸人的缺點。

一直以來,香港只有民主訴求,並沒有民主文化。看港資公司、香港家庭並沒有落實民主精神,老闆一聲下來,下屬只得照做。香港的民主需要時間培養的,你覺得香港現在混亂嗎?我倒覺得挺好,如果現在不亂一點,將來就出大亂。我自己創業,非常明白營運公司一定會出現狀況,香港人治理香港不過短短數十載而已,仍處於創業期。如果我不支持政府,還算香港人嗎?我們要給梁振英機會,真的不行,四年後他自然被拉下。可能你會覺得我的思想偏左,因為我是在中國體制下成長,孕育了我的信念和政治觀念,但這不代表我是邪惡啊。


梁雅茜中山人,廣州中山大學人類學畢業,零九年申請獎學金,入讀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碩士,現為助教。

香港 並不遙遠啊
中山和香港之間不過相隔一個海,有時候天氣好,在中山我能遙望港島區。父親年輕力壯時,和他朋友商量,我們要游水到香港!當年許多人就這樣游水偷渡去香港,非常危險,死了不少人。後來,父親並沒有跟他們游水過去,他常常笑着解釋:「因為我預見中國未來是美好的!你看,我說對了吧。」哈哈,我們最喜歡取笑他,不過因為膽小,不敢游過去罷。

我們從小看TVB、港台節目長大,受香港媒體影響非常深,我是到了初中時,住北方的同學告訴我,才知道大陸春晚這類節目。我們中山人,十戶裡總有幾戶有香港親戚,我們自己每年也會往返香港購物旅遊,間接地接收許多香港資訊。所以,香港對於我們而言,不太遙遠,在文化認同上,我們與香港比較相近。當然啦,在政治身份上,我們被劃分為大陸人,畢竟我們在中國體制下成長。這種混雜身分,特別這幾年,中港矛盾帶來標籤問題,讓我感到身分危機的問題。「港漂」這詞形容得真好,我們不太知道自己屬於哪裡。我在想,即使將來在香港住滿七年,我是香港人嗎?還是民間定義的新新移民呢?我認為,身分不斷地轉變,要給予個體空間,不要以一種帶有價值判斷或者歧視性的身份標籤在我們身上,這過於狹窄啊。
香港能躲開大區域發展嗎
我在中山大學念人類學時,覺得大陸的人類學與世界脫軌,教育很老式,我迷迷糊糊混到三年級,直到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的教授所影響,才令我真正地喜歡人類學。他說過,他念人類學是為了推進社會進步,改變中國,他為我們帶來了世界性的教育和新思維。畢業後,我決定申請獎學金,去中大人類學系念碩士。我當然希望自己也可以像他一樣,做對社會,對人生有意義的事,但對剛畢業的年輕人而言,先別空托理想,最重要是找到一份工作。我計劃畢業後,先留在香港工作,畢竟香港對比大陸自由度大,但我未有打算在香港永居。

雖然近年香港的本土意識越來越強,但再強也沒法獨善其身,大區域發展已是社會的趨勢。中國和香港的關係日漸密切,在民間上的交流將越來越多,影響亦只會越來越大。我自己偶爾替大陸雜誌寫評論文章,你會發現,他們需要來自外面的視角。我們身處香港,稍微抽離於大陸,自由度大一點,但又可以靜觀內地動態,掌握正在發生的事情。現在,眼看許多事情一下子掉入意識形態之爭,沒有中間聲音,作為學者,要位處中立,梳理事件多於爭辯事件,反對民間一種過於簡化的聲音,我希望做到這點。

淺談香港的民主與包容
人類學的訓練,讓我以旁觀者的角色,觀察社會上風風火火的事情,例如主流社會把中港矛盾當作香港人與內地人之爭,將問題過於簡化,Miss the point政府最喜歡大家爭執中港矛盾,可從而掩飾真正的矛盾,忘記社會問題源自政府政策失效及階級矛盾。政府這樣做,究竟服務哪一群人的利益呢?誰是真正的獲利者?如果思考只停留在反對內地人,宣洩情緒,就看不到真正的問題了。

事實上,這種排他與歧視,在香港社會一直存在,「包容多元」不過被建構的的國際形象而已,我認識一位嫁來香港十多年的北京人,她說她到現在仍然飽受歧視,在家裡地位低人一等。我就問她,這幾年歧視有少嗎?她說,少了,但不是香港人變好,因為多了大陸人來香港,他們習以為常而已。我因為讀人類學的關係,多與少數族裔接觸,知道他們時常被香港人歧視,程度更甚於內地人,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發聲渠道。我覺得,歧視源於不了解,讓你只依據自己的意識形態進行判斷,歪曲所有動機。美好社會應該是包容、有同理心和互相理解,每一個人不過想生活過得好一點而已。 香港人遊行時會喊叫民主口號,然而他們有沒有由自己開始做起,落實真正的民主呢?投票不是等於民主,投票不過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公共空間允許理性、公開討論和辯論的風氣與文化,才是民主文化的基礎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