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舌尖上的地球

星島進修生活12月專題故事


舌尖上的地球

文/余婉蘭
圖/Henry K. Fung、余婉蘭、星島圖片庫

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窮兇極惡地吃」很感興趣。因他兒時經歷文化大革命,窮困過頭,饑餓過頭,養成為了吃什麼也做得出的品性,在吃跟前,自尊、面子、名譽和道德先放到一邊,那通通是吃飽之後的事。他說,「只要一看見食物,就把一切忘得乾乾淨淨。沒有道德,沒有良心,沒有廉恥,真是連條狗也不如。」他也想過,吃飽後就痛改前非,但一見好吃的,又立刻便恢復原樣。
莫言的吃相窮兇極惡,將肚皮作上帝,吃得難看,動物食性在餐桌上表露無遺。身邊的人更常拿此恥笑,無法原諒他,即使他是被十年傷痕歷史所形塑的中國人德性。
那我們,國際大都會的子民吃得優雅嗎?

先看一些窮兇極惡的數字,根據2012年調查,香港人均垃圾排放量高達每日2.67公斤,超過三分一是食物,以全球35個發達國家及地區中,位列第一;Green Monday最新調查報告顯示,香港人均豬肉消耗量在世界豬肉消耗排行榜上,長期占據榜首,人均牛肉消耗量由 2007年的 15公斤,暴升超過一倍至 2011年的 32.3公斤,位列全球十大,甚至超越美國,香港才是嗜肉都市;環保署剛公佈2012廢物報告,本港廚餘量急升至3,600噸,其中商界廚餘更由2009840噸升至1,056,地球之友早前突擊檢查四大超市的棄置食物,發現650間分店每日丟棄約87公噸食物,在這些食物垃圾中,約三分之一為尚未過期,仍可食用的食物,折壽的飲食思維當道

口腹慾望衝昏心智,伸出舌尖,舔嚐地球,恍惚間連身處的世界也想一咕嚕地吞吃掉,這吃相夠難看,夠惡吧。


周兆祥 綠色飲食反抗文明
27年前,周兆祥推動綠色生活,素食、環保、減碳節能、反快餐、反味精運動,走快人27年,連尾巴也看不見,眾人望塵莫及,無法理解,唯有指罵他離經叛道、失心瘋、「正一痴線佬」。

27年後的今天,「反抗文明」四粒字仍然掛在唇邊,多了跟隨者,眾人肯定他的功德,遂成為綠色生活的權威。最近,他再度推起新一波「生食運動」,揚言人類要變回猩猩,即摘即食,不經加熱,再次狠狠地拋離眾生十萬八千里,預料將被群起辱罵。

65歲的他精神爽利,赤腳,像猴子般活躍蹦跳,時常咧開嘴巴大笑。猜想,他樂於做第一人,他的興趣是做先知。然而,這一切得率先經歷苦難、考驗與孤獨,27年後,他依舊時常咧開嘴巴大笑,向眾生宣告真相。
橫行霸道的食物騙局
「幾乎所有食物都變態啦,現在唯有吃不太變態的食物,保存生命。」阿祥怒氣沖沖地說:「傳媒累死最多人,全世界數一數二折墮的行業,看那些美食廣告、美食版鋪天蓋地宣傳,散佈折墮信息破壞地球、破壞身體。」一年零六個月前,阿祥開始食生(Living Food),他所說的變態食物,除了以高科技加工、肥膩煎炸、過鹹過甜的食物等必然變態的食物外,還包括我們一般所認知的「健康」食物,包括蛋、牛奶、各種經煮熟的蔬果、小麥、肉類等,竟然通通不是人吃的食物?「資本主義橫行,咩都錢字當頭。追溯歷史,幾十年前,西方的蛋、奶、肉工業橫行霸道,財雄勢大,買通所有的科學家及醫學院,利用廣告將錯誤概念根植人心,鼓吹人一定涉取足夠蛋白質。」他指出,肉類蛋白質根本不適合人體攝取,煮過的蛋白質通通變態,再經由污染動物而來。足足三重污染,引致身體長期發炎、勞累及憔悴,「西方營養學被買起了,錯得夠離譜。」
阿祥例舉1987年獨他一人抵抗權威,反轉香港的味精運動。「當年,連中央衛生部說味精可抗衰老,鼓勵別人吃多點。餐廳例湯五毛錢一碗,加味精一元一碗,夠荒謬吧?當年台灣流行送禮一送就兩大包味精,吃得多兇呢。從來沒有一位醫生走出來,指正味精的禍害,味精可會引致癌症及兒童發育不良!」當年,阿祥第一個站出來,撕破味精假面具,驚醒一眾無味精不歡的香港人。

飲生食生 由人類變回猩猩
飲食是綠色生活的起點,當一個人改變飲食,吃得自然,思想自然,生活也就自然。阿祥說,食生十八個月,他變得精神飽滿,像搭通天地線,接近宇宙,印證他時常說的「You are what you eat」。

什麼叫「食生」呢?食生主要的食物包括水果、蔬菜和種子,這些食物均為未經煮過,原則是摘下來即食,想食就食,想起食多少就食多少,如同猩猩。各種礦物及酵素均為人體活力來源,凡煮熟的食物,已經失去了生機,阿祥認為,食生才符合自然之道。現時世界各地發起「Raw Food Movement」,如澳洲和美國加洲的大城小鎮,己開遍不少全食生的餐廳,香港人聽得一頭霧水,27年前的咒罵又來永劫回歸一遭。因為吃素搞到家散人亡的故事阿祥聽得多,更何況是食生。阿祥說,全香港,吃生人數不超過十個,這樣一搞,妻離子散,人見人憎,朋友逐一離棄你。

吃,是關於身體,關乎公義,阿祥二十多年來,一粒葡萄都沒有放進口裡過,全球化貿易讓眾生可以品嚐加州葡萄、日本蘋果、菲律賓芒果或紐西蘭奇異果,全球食物鏈一環扣一環,食物來源越遠越滋味,罪孽也越深重。吃什麼都累死人啊!阿祥說:「已不說吃豬牛羊雞鴨鵝有多殘忍。一粒由加州運來的提子,抵多少人命?一粒提子有幾多惡業?農產品工業化,種植時落好多農藥,毒死幾多農民及他們的家人。我們香港人食幾多泰國香蕉?搞垮別人整整一條村落,數百年歷史。這就是飲食道德問題。」

美食之選
阿祥:「我最喜歡吃Green Smoothie ,名為「果菜露」,可選擇椰青、香蕉、番薯葉、火箭菜或菠菜,一半水果加上一半菜,攪拌機攪出芝麻糊質地,吃入肚子如同每天輸血。」



劉健威  不時不食的飲食品味

食評人兼私房菜老闆劉健威,剛到海南島旅行三天,嚐盡當地美食,可一回港就立即跑到街市買食材,弄了三道菜,蒸花櫻石斑、鹹酸菜炒魷魚及臘味炒塔菜。他說,這就是他旅行後的Comfort Food,用來滋暖胃口。他憶述起一件往事,聊開Comfort Food的死心眼,話說朋友邀請他到香格里拉酒店的法國餐廳晚膳,開了一瓶83年紅酒,埋單結帳一人四千多元,飯後,他的朋友說,我想去灣仔某麵檔吃一碗魚蛋湯麵,這才算完滿。「那不過一碗味精湯罷,多麼反高潮的一碗湯,不是貴或便宜,好吃或不好吃之分,各人對自己的Comfort Food總一往情深,無法解釋。」

劉健威憶述,今生今世最美味的食物,是一碟窩蛋牛肉飯。1962年,他從家鄉中山抵達澳門,他特別清楚記得那是5月時節,踏入初夏,父親帶他到十月初五街某飯店叫了一碟窩蛋牛肉飯,眼前的米飯白雪雪,牛肉鮮嫩,現在如何也食不回來的味道。「當年內地剛結束三年的饑荒,小時從沒有一餐飽飯食,吃的米都因為備戰,放上三年,早流失味道,加上中國社會食用牛很少,小時從未吃過牛肉。」經歷造就味覺回憶,味道永遠吃不回來。

劉健威聊起飲食,總以說故事人的姿態聊開,以時代背景、飲食文化及忠誠的觀感開始,斯毫不抽象飄渺。對於他而言,食不止於盲目的口舌之慾,他的食,有知識、經驗、人情味、回憶及個人品味,讓食可以盛載多點厚度,滋養自身,不傷人害物,這是他的飲食道德。

食材真滋味
孔子主張「不時不食」的養生觀,飲食物講時令,講季節,因為食物在產季時,不僅數量多,味道好,營養成分處於最佳狀態。更重要是,人應該吃在地生產的食物,減少由外地長途跋涉運輸的碳成本,利益胃口外,也利益環境。劉健威以私房菜起家,不被食客的「以為有錢就咩都吃到」的消費心理主導,廚師當天找到的時令食材及烹煮創意行先,塑形出私房菜的雛形。

劉健威自認街市怪,他說:「食物岩時候,味道最好,可是香港人太忙碌,不會留意。現在秋冬交界,食材最豐富最美味的季節,鯉魚、大閘蟹、芥蘭、菜心等都比夏天更美味清甜。」尋找好的材料得靠經驗積累,有時候花錢去餐廳吃飯,還吃不到真滋味。劉健威說,通常餐廳只會購買來貨供應穩定的食材,卻未必最新鮮的材料,例如他們只烹煮養殖魚,口味自然保守安全,比不上在街市買二十元野生雜魚好吃,飲食品味不是花個錢就買得起,必須對食物充滿熱情,不斷地探索,獲取相關的經驗和知識,積累下來,再結合價值觀,成為個人飲食品味。有時候,他看見香港人熱衷打邊爐,有的沒的塞進肚子,或浪費一大堆,未必懂得欣賞真正的美食,感到一陣灰心。

另外,重視食材的飲食觀讓他留意到,食材質素越來越差,漁農都落農藥、打激素、加工、餵食藥物,他不敢吃進肚子。「我們廣東人對食魚和食雞很有要求,如我們都希望吃養夠日子的雞,我剛剛從海南島回來,失望透頂,那些文昌雞養不夠九十日。從前我吃不少大閘蟹,現在大部分都打了激素針,人人都急功近利,現在越來越難找到好的食材。」

美食之選
劉健威:「我在飲食上可以非常簡單,一碗好味的蔥油拌麵已能滿足我,鱭魚啱季節,拿少少粗鹽蒸熟,點一點普寧豆醬,鮮味無比。」
 
四時食之智慧
(此部分資料由周兆祥提供)

春天
冷暖乾濕變化很大,不易適應,人的生理狀態以肝主疏洩為特徵,所以飲食宜以補肝疏散為主,例如桑菊薄荷茶。盡量選清、甘、溫的食材,蛋白質要少、脂肪要少,無妨多吃粗糧及應時蔬果。
夏天
炎熱酷熱,人體運作高調進行,同時不斷流失水分,飲食宜以消暑生津為主,例如紅豆粥、荷葉粥、冬瓜湯、蓮子茶及酸梅湯等。要注重吸取足夠的維他命AC、鈣、鉀、鈉、鐵,最好每日飲新鮮蔬果。
秋天
涼爽乾燥,萬物肅殺,人體狀態主要肺主收歛,飲食宜平補潤肺、防燥不膩,如雪耳羹、雪梨汁、野菊花等,這是最宜進補的季節。
冬天
萬物收藏,新陳代謝放緩,人的生理狀態是腎臟陽氣內臟,所以飲食宜補腎溫陽,潤肺生津為主。多吃富含維他命B的食物可防氣候乾燥導致的皮膚問題。番薯、薯仔、蘿蔔及紅菜頭等最能提供冬季人體所需的能量。

吃的主權
普遍香港人認為本地漁農業可有可無,香港的農業自給率只有2.3%,比人口更少的新加坡還低。要食物?向別國買就可以啦,這例子引證香港人第一個根深蒂固的錯誤思維:以為有錢就有食物,從沒有在意或關心,食物從何而來?吃進肚子的究竟是什麼?將食物命脈交托到別人手中,或任由跨國企業所控制的糧食餵食,思考止步於此。
意大利推行慢食運動(Slow Food),主張保護當地的傳統美食,並組織小規模的生產流程等,保存自身飲食文化,對抗瘋行全球的快餐文化。
台灣高舉「食物主權」Food sovereignty的概念,強調人們不僅有免於飢荒或食用不安全食品的「人權」,有選擇適合其文化的食物之「文化權」,有權定義他們自己農業和食物政策,透過小農政策,讓人民可購買到知道來源及安全的本地食材,維繫吃的主權。

剩食災難
香港人消費能量強大,食物的符號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扔掉的永遠比吃進肚子裡的多,別擔心,商人會告訴你,浪費包含在消費當中,香港的剩食問題叫人咋舌。環保署剛公佈2012廢物報告,本港廚餘量急升至3,600噸,剩食問題越揭越離譜,也逐漸引起社會關注,其中更有一班年輕人,紛紛加入搶救食物行列
其中「豐盛」(Leftover)是由一班關注剩食,認為垃圾是錯配資源的大學生所組成,成立初期,以「盗俠羅賓」姿態,三五成群,深夜到各大超級市場的後巷翻掏完好食物,再分派予露宿者。現在隨着參與人數增加,會進行較有規模的行動,如與各大宴會策劃者合作,回收婚宴、謝師宴或壽宴等剩餘食物,分派予有需要的人。
民間力量固然重要,但商界坐擁最多的資源,剩食災難的責任無可逃脫,近年不少大集團機構加入行列,推出各種惜食及回收廚餘運動,如美心集團於2009年始率先推行「剩餘麵包捐贈計劃」,超過120間美心西餅及東海堂分店與40多間慈善團體合作,將每天剩餘麵包送有需要人士,減少浪費。

禪食 由心感謝大地
一行禪師:正念進食是一種禪修,覺知眼前的食物是宇宙、大地和天空的禮物,許多元素匯聚在一起,當中包括雨水、陽光、土地、空氣及慈愛。透過這些元素,我們察覺到宇宙在支持我們整個生命。願我們進食的方式,能減輕眾生苦難,保護大地,改善全球暖化現象,同時,願我們在正念中,以感恩心生活和進食,嘗試每一口食物咀嚼三十次以上,安於當下,讓我們好好地享受每一口食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